时间: 2025-04-26 07:1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07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作者: 杨佥判 〔宋代〕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在襄樊待了四年打仗,却听不到渔夫的歌唱,也听不到樵夫的歌声。
想问现在的事情怎么样?金子也在消耗,谷物也在消耗。
柘枝舞动的舞蹈不再,丑恶的事物增多,坏事也增多!
朱门之内日日买进艳丽的女子。军事的情况如何?民生的情况又如何?
杨佥判,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社会时局的关注与思考,风格多以抒情和感慨为主。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作者以四年在襄樊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是一首充满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切的词作。作者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种种困境,展现了他对民生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作品开头以“襄樊四载弄干戈”引入,直接点明了长时间的战争状态,接着“无见渔歌,无见樵歌”则通过对比,展现出战争的无情摧残了原本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接下来的“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更是直白地揭示了战争导致的物资匮乏,表现出对财富和粮食流失的无奈与悲哀。
在对比中,作者用“柘枝不用舞婆娑”强调了人们失去的欢乐与美好,接着用“丑也能多,恶也能多”令人深思,战争不仅使生活变得艰难,也让社会风气变坏,丑陋的事物泛滥成灾。而最后一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发出了对未来的追问。
整首词情感深沉,字句简练而意蕴丰厚,既有对历史的总结,也有对现实的警示,令人深思。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诗中提到的“渔歌”和“樵歌”分别象征什么?
a) 贫穷与困苦
b) 和平与安宁
c) 战争与死亡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经济繁荣
b) 物资匮乏
c) 社会安定
诗的最后一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表明了什么?
a) 对政治的关注
b) 对军事与民生的深切关怀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1.b 2.b 3.b
《春江花月夜》与《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