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双井白龙

《双井白龙》

时间: 2025-07-27 07:29:44

诗句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7:29:44

原文展示

双井白龙
作者:苏轼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井白龙泉的美景。泉水尚未入井,隐隐约约冒出沙石。泉水清澈,石头却因水流而显得古老,形成了缝隙。在这小小的波纹中,竟然露出了如同海脊般的壮观景象。诗人和朋友在此饮水而欢笑,泉水清秀,仿佛神龙潜伏其中。他用玉箸插入泉水,突然又将银钉掷出,似乎在寻找那神秘的生物。如此宏伟的身躯何时才能展现出来?大翅膀何时才能在雷霆中飞翔?谁说鹏鸟的背影大,反而让我觉得宇宙更加狭窄了。

注释

  • 岩泉:山石中的泉水。
  • 蒙然:隐隐约约的样子。
  • :厌恶、厌倦,此处指泉水对石头的影响。
  • 罅隙:石头中间的缝隙。
  • 异哉:奇妙啊。
  • 寸波:小小的波纹。
  • 横海脊:如同横亘在海上的脊梁。
  • 举手玉箸:用玉制的筷子。
  • 银钉:可能是指金属的器物。
  • :传说中的大鸟,象征着大志与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词,风格豪放,兼具豪情与细腻。苏轼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关注自然与社会,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诗人在山水间游历,感受大自然的纯净与神奇,抒发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双井白龙泉的景色令他生发出对于宇宙与存在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双井白龙》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哲理思考的诗作。整首诗以清新的山泉为起点,逐层深入,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人类的渺小。开篇的“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与神秘,给人一种隐约可见的感觉,仿佛这泉水蕴藏着无尽的故事和秘密。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泉水的“嫩”和石头的“老”,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尤其是“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通过小波纹的描写,联想到海的宽广,暗示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几句,诗人以“鹏”作为象征,展现了对自由与壮志的向往,强调了宇宙的辽阔与自身的局限,形成了一种哲学上的反思与对比。整首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哲理的深思,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描绘泉水未注入井中,沙石隐现,展现泉水的清澈。
  2.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泉水清新,石头却因岁月而变老,形成缝隙,体现时间的流逝。
  3.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小波纹中,竟能显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强调自然的奇妙。
  4.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友人饮水笑谈,泉水清澈如神龙潜伏,寓意自然的灵动。
  5.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用玉箸插水,突然将钉子掷出,表现人与自然的互动。
  6.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渴望展现自然的伟大,象征着自由与壮阔。
  7.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质疑鹏鸟的伟大,反而感受到宇宙的渺小,彰显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神龙,赋予泉水灵性。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韵律感。
  • 夸张:对鹏鸟的描绘,强调了宇宙的伟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泉: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灵动。
  • 沙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
  • 寸波:小波纹象征着微小而又奇妙的自然现象。
  • :象征着自由和壮志,代表对广阔宇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岩泉未入井”所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清澈的泉水
    • B. 干涸的井
    • C. 沙石堆积
  2. 诗中提到的“鹏”象征着什么?

    • A. 渺小
    • B. 自由与壮志
    • C. 时间的流逝
  3. 诗中“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意在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类的渺小
    • C. 时间的无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共同点是都注重细腻的观察,然而苏轼的作品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常常表现豪放与激情。
  • 苏轼与王维:王维的山水诗多表现出一种禅意,而苏轼则在山水间融入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三百首》

相关查询

再和高提干见寄 再过宜兴舟中见芍药数枝忆淮乡花之盛为之怅 再过宜兴舟中见芍药数枝忆淮乡花之盛为之怅 再呈德邵 元宵微雨十六夜雨止见月 俞宪生辰代庞几先作 俞宪生辰代庞几先作 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 游灵岩诗 用汪彦章内翰诸公韵二首呈信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刀字旁的字 知以藏往 中保 猱升 笸箩 三点水的字 月字旁的字 瞧破 尺缕斗粟 行字旁的字 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露斤斧 糸字旁的字 阪上走丸 包含聋的成语 擘画 挥戈退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