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32
屈原塔
作者: 苏轼 〔宋代〕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楚地的人们仍然为屈原的悲剧而哀痛,千百年来他的情感未曾消减。他的灵魂飘荡在何处,年长的人们只能无奈地哽咽。直到今天,在沧江之上,人们投饭以救助他的饥渴之感。屈原的遗风已经化作竞渡的传统,而哀号声仿佛让楚山都为之震裂。屈原作为古代的壮士,在生命尽头时意志坚定,生死不屈。世俗的人怎能理解这种情怀,心中难以割舍。南宾本属于楚国,山上有他的遗塔,或许是信奉佛教的人所立,为了避免他的灵魂沉沦。虽然这一切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这种情感却是极为真切。古人都是要死的,何必较真于生死的考量。名声是无穷无尽的,而富贵不过是短暂的热闹。大夫们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坚守着他们的节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诗思而著称,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处于人生的低谷,因而对屈原的悲剧有着更深的共鸣。屈原作为忠臣和文化象征,在古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苏轼通过对屈原的追思,反映出自己对理想与死亡的思考。
《屈原塔》是一首充满感情和哲思的作品,苏轼通过对屈原的追悼,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诗中既有对屈原一生的悲切追忆,又有对死亡和名声的深刻思考。开篇即提到“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显示了屈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屈原的灵魂漂泊状态,表达了对其深切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诗中提到“投饭救饥渴”,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反映了人们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尊重。这种情感在后文中得到了升华,苏轼探讨了名声与财富的虚幻,强调了“古人谁不死”的哲理,表现了他对生死的淡然态度。最后,诗人提到“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更是呼应了屈原的忠诚与坚守,展现了对节义的崇高追求。
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是对屈原的追思,也是对生命和理想的深刻反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旨在追忆屈原,探讨生死与名声的哲理,传达对节操和理想的坚守。它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与哀思,同时也反思了人世间对名利的追逐,强调了精神的永恒与物质的短暂。
屈原是哪个国家的人?
a) 魏
b) 楚
c) 赵
d) 汉
苏轼在诗中提到屈原的灵魂飘荡在哪里?
a) 天空
b) 沧江
c) 楚山
d) 乡间
诗中提到的“投饭救饥渴”是为了什么?
a) 祭祀屈原
b) 吃饭
c) 送饭给他人
d) 纪念屈原
诗中提到“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强调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贵
b) 坚守理想与节操
c) 追求名声
d) 对死亡的恐惧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与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塔》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