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38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泰妻即姨妹也。
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泰曰: “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
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
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
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38
作者: 佚名 〔未知〕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内容未提供,以下为白话文翻译和分析)
孙泰是山阳人,从小师从皇甫颖,操守上颇有古代贤人的风范。泰的妻子是他的姨妹。早先,姨妈年事已高,托付两个孩子给他,称长子失去了一只眼睛,希望他能娶她的女儿。姨妈去世后,泰娶了她的姐姐。有人对此质疑,泰回答说这个人有残疾,非他不可。大家都佩服泰的义气。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个铁灯台,他买下后命人清洗,结果却成了银器。泰立刻返回将其退还。在中和年间,他定居于义兴,花了二百千缗银子建了一座别墅。刚住了一半,泰游历吴兴郡,约定在某天回来。两个月后泰回到别墅,停舟步行,再将剩余的银子交给他,命他人迁移。此时,他见一位老妪在长声痛哭,泰心中惊悸,于是询问,老妪说她曾在此事奉翁姑,子孙不肖,归于他人所有,因此悲伤。泰感到忧愁,便谎称自己刚从京城回来,已经辞官不能再居此地,所居之处让她的儿子掌管。说完,解开绳索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作者介绍
该作品的作者不详,孙泰的事迹可能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品德与风范,传达了对家庭、义气的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产生于古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和推崇。
《孙泰》通过叙述孙泰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庭与义务的深刻理解和承担。泰的行为表现了古代人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及对长辈托孤的承诺。诗中不仅描绘了人物的高尚品德,也透视了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孙泰的义气和责任感,以及他对待物品的诚实态度,都是值得赞颂的美德。故事的结尾充满了感伤,老妪的哭泣象征着对失去家庭的哀伤,而孙泰的谎言则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反映了古代士人在道德与现实之间的困惑与挣扎。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孙泰个人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士人道德风范的赞美,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追索与反思。
逐句解析
孙泰是山阳人,从小师从皇甫颖,操守上颇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泰的妻子是他的姨妹。
姨妈年事已高,托付两个孩子给他,称长子失去了一只眼睛,希望他能娶她的女儿。
泰娶了她的姐姐。
有人对此质疑,泰回答说这个人有残疾,非他不可。
大家都佩服泰的义气。
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个铁灯台,他买下后命人清洗,结果却成了银器。
泰立刻返回将其退还。
在中和年间,他定居于义兴,花了二百千缗银子建了一座别墅。
刚住了一半,泰游历吴兴郡,约定在某天回来。
此时,他见一位老妪在长声痛哭。
泰心中惊悸,于是询问。
老妪说她曾在此事奉翁姑,子孙不肖,归于他人所有,因此悲伤。
泰感到忧愁,便谎称自己刚从京城回来,已经辞官不能再居此地。
说完,解开绳索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这首诗传达了对古代士人道德风范的钦佩,强调了家庭责任、义气与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孙泰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困境时的道德选择。
诗词测试
孙泰是哪个地方的人?
孙泰的妻子是他的什么亲戚?
老妪为何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