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7:30
触目园池景,荷枯菊已荒。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江上枫翻赤,庭前橘带黄。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眼前的园池景象,荷花已枯萎,菊花也显得荒凉。
寒风侵袭着夜晚的枕头,霜冻让晨妆显得胆怯。
江边的枫树叶变得火红,庭前的橘子带着黄色。
我想写诗来排解心中的闷闷不乐,面对眼前的景象却倍感悲伤。
朱淑真(约1080-1150),字佩兰,号如兰,宋代女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她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笔触而著称,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表达个人的感伤和对生活的思考。她的诗作在当时的文人中颇具影响,后世也有不少研究其诗歌的学者。
《初冬书怀》创作于初冬时节,正值寒冷季节,诗人通过描绘周围枯萎的植物和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伤。诗中所反映的情感,可能与个人经历、时局动荡有关,也可视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初冬书怀》是一首充满秋冬交替时节的感伤诗。朱淑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初冬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首联“触目园池景,荷枯菊已荒”,通过对视觉的描写,展现了周围环境的萧条,荷花的枯萎和菊花的荒凉,营造出一种凋敝的氛围,仿佛自然也在感伤着生命的流逝。接下来的“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则将寒冷的气候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外界环境对内心情感的直接影响,夜晚的寒风和早晨的霜冻,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迫。
在后两联中,诗人描绘了“江上枫翻赤,庭前橘带黄”的景象,通过鲜艳的枫叶和成熟的橘子,形成了一种视觉的对比,似乎在对比着生与死、枯与荣。最后一句“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则点明了诗人写诗的动机,试图通过写作来排解内心的郁闷,然而在面对如此凋零的景象时,这种悲伤却愈发加深,表现出一种无力感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还体现出诗人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捕捉,深刻反映了人对生命、自然的哲思。
触目园池景,荷枯菊已荒:通过描写眼前的园池景象,传达出秋冬交替时节的萧条感,荷花的枯萎和菊花的荒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寒风在夜晚侵袭着枕头,霜冻让早晨的妆容显得显得脆弱,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暗示着内心的孤独感。
江上枫翻赤,庭前橘带黄:枫树的红与橘子的黄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不同阶段,尽管有色彩的存在,但仍然无法掩盖内心的忧伤。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写诗本是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但面对眼前的景象,悲伤反而愈发加深,体现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无力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以初冬的景象入手,描绘了自然的萧条与生命的无常,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生命流逝的深思。主题在于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既有对秋冬交替的感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中“风寒侵夜枕”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温暖的夜晚
B. 寒冷的夜晚
C. 明亮的白天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
A. 排解心中的闷闷不乐
B. 记录生活琐事
C. 抒发喜悦之情
“江上枫翻赤”中“翻赤”的意思是:
A. 变红
B. 变黄
C. 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