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砚瓦

《砚瓦》

时间: 2025-05-03 23:48:33

诗句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48:33

原文展示:

砚瓦
作者: 贯休〔唐代〕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白话文翻译:

这块砚瓦虽然表面上显得粗糙和简单,但它却是贴近笔尖的工具。它的内心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放入匣子后才会感到安定。我们应当想到它在被磨砺时的辛苦,不应该只看它如同瓦砾一样的外表。如果有仁者不抛弃它,它仍然可以与美玉相媲美。

注释:

  • 浅薄:形容表面粗糙,内涵浅显。
  • 顽朴:形容质朴而不雕琢。
  • 低心:指砚瓦的内心,形容它谦逊的态度。
  • 蒙润:形容吸收墨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润。
  • :指砚匣,存放砚台的容器。
  • 研磨苦:指砚瓦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的辛苦。
  • 瓦砾:比喻低贱的物品。
  • 琅玕:美玉的代称,象征珍贵的事物。

典故解析:

“琅玕”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事物。诗中提到的砚瓦与琅玕的对比,暗示外表粗糙的东西,可以因其内在价值而被重视,反映了对物质表象和内在品质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著名诗人,字景休,因其诗作多表现禅宗思想,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探讨了内在价值和表面现象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对文人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贯休的《砚瓦》以砚瓦为题材,展现出一种哲理思考。诗中用粗糙的砚瓦与珍贵的琅玕进行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与经历。诗的开头以“浅薄虽顽朴”引入,立刻让读者意识到砚瓦的表面粗糙,然而随即转入内心的深刻思考,指出砚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形成的独特价值。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赞美,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内涵的事物的尊重与珍视。同时,诗中提到的“应念研磨苦”,不仅是在强调砚瓦的经历,也暗示人生中的艰辛与磨砺。最后一句“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更是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强调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只要有人去欣赏与珍惜,也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砚瓦虽然表面粗糙,但它是最接近书写工具的。
  •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经历长时间的墨水浸润后,砚瓦放入匣子里会感到安稳。
  •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应当想到砚瓦在磨砺过程中的辛苦,不要只看它外表的平凡。
  •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如果有仁者不抛弃它,它仍然可以与美玉相媲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瓦比作有内涵的宝物,强调内在价值。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判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砚瓦:象征文人精神和内心的力量。
  • 琅玕:象征珍贵和美好,代表内在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砚瓦”象征什么?

    • A. 外表的美
    • B. 内在的价值
    •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B
  2. “傥然仁不弃”指的是什么?

    • A. 对物质的珍惜
    • B. 对人性的呼唤
    • C. 对历史的铭记
      答案:B
  3. 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 A. 外表的重要性
    • B. 内在品质的珍贵
    • C. 对于生活的享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探讨内在价值与外在美的关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贯休的《砚瓦》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强调内在的沉淀与价值,后者则是对外在享乐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贯休传》

相关查询

自嘲 端午 柳溪访角子大师 奉和静成牡丹 拟礼五台途中阻雪止宿邮亭庵 兴福寺 春晚 解连环 用姜白石韵代书寄棣先 湘春夜月 晴天养片云 祝英台近 灯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麋沸蚁聚 攒检 彑字旁的字 谪官 休戚共之 语近指远 毁钟为铎 单耳刀的字 扫墓望丧 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传柄移藉 鼓曲 王字旁的字 归之如市 绞丝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