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5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59:18
宋中道挽辞
作者:王安石
文史传家学,声名动帝除。
兰堂空作赋,金匮不雠书。
胜事悲畴昔,清谈想绪余。
吹箫索上去,归国有魂车。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感慨,以及对往昔荣光的追忆。诗中提到的“文史”指的是文献和历史,诗人认为这些是传家之学,声名甚至传到帝王耳中。“兰堂”与“金匮”象征着文人雅士的创作与学问,然而如今却显得空虚。“胜事”指的是往昔的美好事迹,诗人感到悲伤。“吹箫索”暗示着对归乡的向往与对故国的思念。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提出的“新法”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正值他经历政治斗争与人生沉浮之际。诗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的追忆,反映了他在离开政治舞台后对自己过去成就的反思。
《宋中道挽辞》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悼辞,诗人在文字中通过对文史传承的追忆,表达了对已逝时光的哀伤与对故国的思念。开篇以“文史传家学”引入,强调了文化与学问在家族中的重要性,显示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而“声名动帝除”,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这种声名虽曾辉煌,却也在岁月中渐行渐远。
接下来的“兰堂空作赋,金匮不雠书”描绘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反思,虽然曾经在“兰堂”中吟咏作赋,但如今一切似乎都已成空,金匮中的书籍也已失去其光辉,暗示着诗人对昔日成就的惋惜和对现状的无奈。
“胜事悲畴昔,清谈想绪余”,诗人回首往昔美好时光,心中满是惆怅。他的清谈往往是对当下空虚的另一种宣泄,似乎在自我安慰,却难掩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吹箫索上去,归国有魂车”则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渴望,箫声与索音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种深情的思乡情绪。
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怀旧情绪,展现了王安石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对故乡的眷恋,情感真挚而深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兰堂”象征什么?
王安石在诗中对往昔的态度是?
“吹箫索上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