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4:35
采桑子 其九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年来怕作伤心句,双袖龙钟。
左耳新聋,莫把箜篌唱懊侬。
不如且作消愁计,卖药无终。
鬻畚山东,自署人间亡是公。
近年来不愿写伤心的诗句,双袖湿润而沉重。
左耳刚失聪,不要用箜篌来唱那忧伤的曲子。
不如暂且想个消愁的办法,卖药也没个尽头。
在山东贩卖锄头,自称世间已无人关心我。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6年-1682年),字景星,号阮郎,清代著名词人,诗风清丽,擅长抒情。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之时。作者通过描绘个人的痛苦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人们的悲伤情绪。
《采桑子 其九》以其浓厚的个人情感而著称。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内心的苦闷。开头提及“怕作伤心句”,可见诗人对伤感情绪的逃避,显露出一种对生活的不满与消极态度。双袖湿润的描写,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感,仿佛生活的重担让他喘不过气来。
“左耳新聋”,不仅是生理上的失聪,更是对世事的无奈与失望的象征,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隔绝与失去。接下来的“莫把箜篌唱懊侬”,则是一种对往日乐趣的放弃,诗人不愿再听忧伤的音乐,选择了逃避。
整首诗中,“不如且作消愁计”,表现出一种无奈的自嘲。卖药无终,说明这种消愁的方法并无长久之计,生活依旧艰难。最后一句“自署人间亡是公”,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孤独感与无助感交织,仿佛在说: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已然无足轻重。
这首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无奈、对人世的感慨,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通过个人的悲伤,反映出时代的困顿与人心的孤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近年来最怕写什么?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自署人间亡是公”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采桑子 其九》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