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3:43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
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
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
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青山低伏像高人,常常不愿意去官府。
高人和山有着深厚的情谊,不用等到招呼就能走进庭院。
卧龙弯曲着身体半遮东州,万间房屋像鳞片一样依偎在它的身旁。
背对着它看不见就像没有一样,穿着狐裘倒衣反而显得鲁莽。
张君眼力独到,能够将荆棘化为堂宇。
他安坐于此,不出门,收揽奇特的美景已有十五种。
才华横溢却无所事事,厌倦了闲暇与寂静。
卧着看云烟变换风雨。
竹笋如玉筷,椹果如簪,痛快饮酒且要做山之主。
不担心儿孙知晓这种乐趣,只怕造物主会多加索取。
春日浓厚,睡足了,午后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此时,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心境逐渐归于平和,诗中透出的闲适与超脱正是他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青山、卧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对官场的厌倦。诗的开头以“青山偃蹇如高人”引入,既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姿态,又隐喻了高人对官场的拒绝,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随着诗意的展开,苏轼描绘了张君的隐逸生活,他不仅善于观察自然,还能将荆棘化为美丽的家园,体现他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诗中“持颐宴坐不出门”一句,表现了张君的悠闲自得,和对生活的满足,而“才多事少厌闲寂”则展现了他虽有才华却无所施展的无奈。
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诗人用“笋如玉箸椹如簪”的细腻比喻,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美好,增添了生活的惬意。最后,诗人反映了对未来的担忧,担心造物主会因他的快乐而加重负担。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归隐自适的情怀,既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世事纷扰的逃避,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领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青山偃蹇如高人”中的“高人”指的是?
A) 官员
B) 隐士
C) 农民
D) 商人
张君的特点是什么?
A) 喜欢繁华
B) 能将荆棘化为美丽的堂宇
C) 常常出门
D) 不懂得欣赏自然
诗中提到的“笋如玉箸,椹如簪”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生活的奢华
B) 自然的美好
C) 人际关系
D) 官场的风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