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8:29
万松谁种已摐摐,半岭苍云映此邦。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
万松是谁种的已经摇曳生姿,半岭的苍云映照着这片土地。
露水沉重,像珠缨一样覆盖着翠绿的松盖,风来时石头的齿缝中碎裂的寒江。
浮空的两根竹子横在南阁之上,倒影中的扶桑在北窗前射出光影。
我坐在这里等待着夕阳的烽火传到海角,重城归去时踏上那逢逢的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世推崇。
《登州孙氏万松堂》写于苏轼被贬至登州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松树、云彩等自然景象,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
这首诗通过描绘万松、苍云、露珠、风江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登州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和美的欣赏。开篇的“万松谁种已摐摐”,不仅引入了松树的生动形象,也暗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半岭苍云映此邦”,则将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自然景观中,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尤其是“露重珠缨蒙翠盖”,生动描绘了松树上露珠的晶莹剔透,令人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清新。而“风来石齿碎寒江”则用具体的细节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一种动感的美。
结尾部分的“坐待夕烽传海峤,重城归去踏逢逢”则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归乡心情的抒发,体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始终心系故乡的情感。这首诗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思的自然画面。
下列哪一个意象不是出现在《登州孙氏万松堂》中?
A. 万松
B. 苍云
C. 明月
D. 露珠
“坐待夕烽传海峤”中的“夕烽”象征什么?
A. 夜晚
B. 归乡的希望
C. 自然现象
D. 战争
苏轼的号是什么?
A. 子瞻
B. 东坡
C. 君子
D. 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