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38
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
作者: 方干 〔唐代〕
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
樯边走岚翠,枕底失风湍。
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
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航行途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七里路程转瞬即逝,但飞箭般的速度却依然无法抵达目的地。船边山岚轻拂,水面波纹消失,耳边却听不到风声,只有心底的失落与惆怅。面对猿声鸟鸣,竟然感到它们的安静,仿佛不知夜晚的寒冷。前人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在此时却显得没有任何用处,唯有在这片误垂的渔网中感到无奈。
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901年),字君瑶,号无功,唐代诗人,生于今四川。方干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这首诗写于方干的航行途中,表达了他在夜泊时的孤独感与对前人智慧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是一首反映孤独与思考的诗作。首联“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便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航行的急促与内心的惆怅。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七里水路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心灵的深处,真正的困难与挑战却依然存在。接下来的“樯边走岚翠,枕底失风湍”则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内心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失风湍”,可以看作诗人对外界喧嚣的渴望与内心宁静的向往。
后两联“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与“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则更为深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沉思与对人类智慧的反思。尽管周围的猿鸟安静,但诗人却感受到了霜月的寒冷,这种冷淡的氛围更加强了孤独的主题。最后一句“前贤竟何益”,更是对先人智慧的质疑,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思考,似乎在感叹生活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在自然中航行的孤独感,以及对人生和前人智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惆怅与无奈,反映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索。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樯边走岚翠”意指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是?
通过这些比较与延伸,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方干的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