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3:36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外界评价的无奈。蚍蜉(小虫)在树上摇晃,自以为是,书生因技艺未能施展而热衷于讨论诗歌。年纪大了,留存下千首诗,却不知道有谁来评价这些诗的长短好坏。
“蚍蜉撼树”源于《庄子·外物》,比喻小人物做大事,自不量力。诗中借此表达了诗人在创作时的无奈与自嘲。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池,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及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感悟,深受后人喜爱。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思考与对外界评价的无奈。面对繁多的诗作,他感慨于创作的孤独和对评判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深刻探讨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头用“撼树蚍蜉”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的评论者,表明作者对外界评价的不屑。接着提到“书生技痒”,揭示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渴望。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创作的千首诗,却不知哪位有识之士能够公正地评价。这种对创作与评价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敬畏和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创作的热情与对外界评价的无奈,折射出诗人对自我价值和文学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中“蚍蜉”比喻什么?
A. 大人物
B. 小人物
C. 自然现象
答案:B
诗中“书生技痒”意指什么?
A. 技巧高超
B. 渴望创作
C. 不屑一顾
答案:B
诗人感慨留得千首诗,却无谁来评价,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孤独
C. 喜悦
答案:B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元好问的诗更加内省,关注个人的创作与评价,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强调对生命的享受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