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0:22
恻恻复恻恻,桑黄秋露白。
持糜不能餐,持麻不能织。
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忧愁与无奈。秋天的露水凝结在桑树的黄叶上,露水是如此的清冷。手中虽有糜(指米饭),却无法吃;手中有麻(指麻绳),却无法织。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张时彻,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关注社会民生,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子夜四时歌》系列诗作是张时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对秋季的感慨,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深刻体悟。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六》通过简短的四句诗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意象。开篇的“恻恻复恻恻”反复叠加的词语,直接传达出诗人心中浓厚的忧伤情绪。随着季节的更替,桑树的黄叶和秋天的白露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
“持糜不能餐,持麻不能织”两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奈感。手中拥有的米饭和麻,代表着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但却无法享用或使用,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力感。这种对拥有却无法利用的感慨,凸显了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直白的情感,展现了深层的社会和人生哲理,令人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与生命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生活困境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艰辛时的无奈与孤独。
诗中“恻恻”一词的意思是:
A. 悲伤
B. 快乐
C. 愤怒
D. 平静
诗中提到的“持糜”指的是什么?
A. 米饭
B. 麻绳
C. 水
D. 书籍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生活的美好
B. 对自然的热爱
C. 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D. 对朋友的怀念
可以将《子夜四时歌其六》与杜甫的《秋夕》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加关注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张时彻的诗则更加强调对生活困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