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6:35
欲伴骚人赋百篇,归心要及菊花前。明朝知覆谁家瓿,犹有桓谭道必传。
我愿与那些才子一起作诗一百篇,但我心中归家的渴望却要在菊花盛开之前满足。明天的事情谁知道会发生在谁的家中,但桓谭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北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多才多艺的风格著称。苏轼的诗词风格既有豪放的气度,也有细腻的情感,兼具理性与感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归乡的渴望。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希望在菊花盛开的季节回到故乡,体现了一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首绝句展现了苏轼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一句“欲伴骚人赋百篇”中,诗人表达了与才子共创诗篇的愿望,显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第二句“归心要及菊花前”则透露出他对归家的迫切心情,暗示着在菊花盛开时,他希望能回到故乡,享受那份宁静的生活。接下来的“明朝知覆谁家瓿”,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似乎在感叹人生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而最后一句“犹有桓谭道必传”,则是对永恒真理的追求,表明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变数,但文学和道理将会超越时空传承下来。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执着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欲伴骚人赋百篇”中的“骚人”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桓谭道”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的《和吴少卿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显豪放,而苏轼则显得内敛、深思。苏轼的诗中透出对故乡的怀念,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