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端午先忌

《端午先忌》

时间: 2025-05-02 11:55:46

诗句

馀生十载恨蹉跎,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馀香草,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5:46

原文展示:

端午先忌
作者:王曜升 〔清代〕
馀生十载恨蹉跎,
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
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馀香草,
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
葛衣检点泪痕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十年光阴在悔恨中蹉跎,端午节的到来却无人欢庆,家中门扉紧锁,藤萝蔓延。大泽中的蛟龙仍在游弋,但我只能无奈地听闻远处的箫声和鼓声,仿佛在诉说着层层波澜的故事。三闾大夫的怨恨留在了残余的香草之中,九地的恩情早已被蓼莪所遗忘。感到惭愧的是,我像王修那样能够罢社隐居,却发现泪痕满面,葛衣已久。

注释:

  • 蹉跎:时间的流逝与无所作为的遗憾。
  • 薜萝:一种攀缘植物,这里指的是被遗忘的景象。
  • 蛟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着力量与深邃的水域。
  • 三闾:指屈原,其怨恨常常与香草相连,寓意悲情。
  • 蓼莪:指一种植物,象征着被遗忘的恩情。
  • 王修:王修为东汉时人,因隐居而被称道。
  • 葛衣:指简单的衣物,象征隐逸生活的清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曜升,清代诗人,生平并不详尽,但其诗作多反映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端午节前,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对社会变迁的反思。

诗歌鉴赏:

《端午先忌》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惋惜之情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即将来临,却因生活的无奈与孤寂而感到无能为力,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诗中的意象丰富,尤其是“蛟龙”、“香草”、“蓼莪”等,既表现了自然景象,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以“十载恨蹉跎”引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直指内心的惆怅与无助。接着,作者通过“闲门掩薜萝”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凋敝与孤寂的氛围,暗示了传统节日的冷清与无人问津。诗中“箫鼓发层波”的意象,虽是音乐的远听,却更显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

接下来的“怨在馀香草,恩深废蓼莪”,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结合,带出对屈原及其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在这里不仅是在追忆个人的情感,更是在追溯文化的根源与传统的衰落。

最后两句以“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作结,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惭愧,葛衣这一意象,既是隐士的标志,也暗示了生活的简朴与悲伤。全诗在情感的深度与文化的厚重上都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馀生十载恨蹉跎:十年的光阴在悔恨中流逝。
    • 令节闲门掩薜萝:端午节来临时,门前却冷清无人,藤萝蔓延。
    • 剩有蛟龙蟠大泽:大泽中依然有蛟龙游弋,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空闻箫鼓发层波:远处的箫声与鼓声,传来层层波动,却显得遥不可及。
    • 三闾怨在馀香草:屈原的怨恨留在了香草之中,象征着悲情的遗存。
    • 九地恩深废蓼莪:九地的恩情却已被忘却,蓼莪象征着被遗忘的过去。
    • 惭愧王修能罢社:惭愧于王修能隐居,而自己却仍在泪痕中徘徊。
    • 葛衣检点泪痕多:穿着葛衣,泪痕斑斑,体现了心中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蹉跎,强调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蛟龙”和“箫鼓”,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葛衣象征隐士生活,反映内心的苦涩与惆怅。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传统节日的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情感基调沉郁而又温柔。

意象分析:

  • 蛟龙:象征力量与生命,暗示潜在的希望与挣扎。
  • 薜萝:象征被遗忘的美好,隐喻生活的荒凉。
  • 香草:与屈原的情感相连,体现悲伤与怀念。
  • 葛衣:象征隐逸生活,反映个人的无奈与惆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力量与生命
      • C. 孤独
    2. “三闾怨在馀香草”中的“三闾”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屈原
      • C. 王修
    3. 诗中提到的“葛衣”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隐逸生活
      • C. 墨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诗词对比

    • 这首诗与屈原的《离骚》有着相似的忧伤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思考和对过去的怀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词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独酌三首 其三 次韵范景仁侍郎移竹 予初到筠即於酒务庭中种竹四丛杉二本及今三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同迟赋春晚 秋社分题 江州周寺丞泳夷亭 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 次韵毛君留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调味 以刺世事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头的字 鼍愤龙愁 麦字旁的字 一息奄奄 龙字旁的字 月字旁的字 思仙 末工 十家锅灶九不同 依然 蚍蜉撼树 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