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1:00
古寺饶长烟,隔岭见莽苍。
舍利传阿育,西晋迹乃昉。
人言一尺塔,光明弥百丈。
宝峰聚楞伽,空谷走魍魉。
利宾与大权,俨立森供养。
溪水皆西流,汤汤绝尘坱。
天童似儿孙,群峰作儿襁。
松杉如此屋,更出群峰上。
天荒破义兴,密公更雄长。
妙音胡寂然,使我失瞻仰。
风雨宿山房,夜闻钟磬响。
忽洗百年愁,琉璃见精爽。
皎月悬一轮,林杪寄真赏。
古老的寺庙被长长的烟雾环绕,远处的山岭上可以看到苍翠的景象。舍利子传说是阿育王所供奉,西晋时期的遗迹也在这里显现。人们说那座一尺高的小塔,光辉却照耀了百丈之远。宝峰聚集着各种佛教经典,空谷中则偶尔传来妖魔的低吟。利宾和大权二位高僧,端坐着接受供养。溪水向西流淌,波涛汹涌,尘世的喧嚣似乎被隔绝。天童寺如同儿孙般亲切,群峰环抱,宛如小儿的襁褓。松树和杉树似乎构成了一座屋子,耸立在群峰之上。天荒之地充满了义兴的气息,密公的道理愈加深远。妙音在寂静中回荡,让我失去了仰望的心情。风雨中在山房中宿夜,夜里听到钟磬的声音。忽然间,百年的忧愁被洗净,琉璃般的清澈见到了内心的宁静。皎洁的明月高悬,树梢间寄托着真实的欣赏。
杜漺(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寺庙、佛教为主题,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游天童寺道经育王岭观舍利》创作于一个游历之际,诗人通过对天童寺及周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这首诗以天童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诗人通过“古寺饶长烟”引入,描绘出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着谈到舍利和阿育王,表达了对佛教历史的敬仰和对信仰的思考。诗中“百丈”与“一尺塔”的对比,体现了佛教光辉的无远弗届。接下来的描述则将视角转向自然环境,松杉与群峰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妙音胡寂然”,表现出内心的失落与空灵,而“夜闻钟磬响”则又让人回到一种平静的状态中。最后以“皎月悬一轮”结束,既是对宁静夜晚的赞美,也象征着心灵的清澈与明亮。整首诗通过对比、意象的运用,将自然与佛教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与信仰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佛教文化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超脱。诗中的宁静与深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信仰的关系。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舍利是由哪位国王所传?
填空题:诗中“皎月悬一轮”中的“皎月”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溪水皆西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对/错)
杜漺的《游天童寺道经育王岭观舍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的宁静追求,但杜漺更加强调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王维则更具山水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