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3: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3:50:36
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
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
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
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
山中胡鸟披着苍翠的羽毛,两只耳朵白白的毛茸茸。
野树上鸟儿整天啼叫,黔山深邃而重重叠叠。
它啄食溪水中的细石,叫声在孤峰之上回响。
被人所捕应是多么怨恨,竹笼里却仅仅容不下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之弟。他与兄长在文学、政治上都有重要影响,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源于苏辙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被束缚的生物的同情与怜惜。
这首《山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鸟类的优美形象与栖息环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山胡鸟的外形特征,苍翠的羽毛和白色的耳朵,展现了生动的自然形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丽。接下来的句子转向环境描绘,野树上鸟儿的啼叫与深邃的黔山交织,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生动的山林图景。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鸟儿啄食溪水中的细石,象征着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而“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则表达了对被困的痛苦与无奈,突显了鸟儿的自由向往与人类捕猎行为的对立。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的脆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的鸟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被束缚生物的同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山胡”的特征是什么?
诗歌中提到的“筠笼”象征着什么?
诗中鸟儿在自然中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然而,苏辙的《山胡》更侧重于表达对自由与束缚的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优雅与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