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4:53
塞下曲(贺兰作)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你难道没有看到花树的枝头吗?春天的花朵凋零后,蜜蜂再也不来采蜜。
你难道没有看到屋檐上的泥土吗?秋风一起,高飞的燕子就不再栖息了。
年轻的男子在外征战,而美丽的女子却独自在空闺中守望。
独自一人睡觉,自然会感到伤心,更何况在夜里还常听到鸟儿的啼鸣。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并长于山西,后任职于边疆地区。他的诗歌以豪放和壮丽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
《塞下曲》是高适在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士兵征战带来的离别与思念,表现了对家乡和爱人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常见,许多年轻男子都被征召入伍,留下许多女子在家中独守空闺。
《塞下曲》通过对比春夏与秋冬的自然变化,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在战争与离别中的苦闷与无奈。开篇的“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透出一种春天的凋零,象征着生离死别的悲伤。而“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家庭的破坏,表现出士兵的责任与爱人的孤独。
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人间的情感波动。诗人运用“独宿自然堪下泪”的直白表述,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悲伤。这种情感通过最后一句“况复时闻鸟夜啼”得到了升华,鸟鸣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应着主人公的思念和愁苦。
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共鸣,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离愁别绪,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通过春天的花朵凋零,表现生命的短暂与离愁。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秋天的到来带走了燕子,象征着温暖的结束与孤独的来临。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描述士兵在外征战的情景,以及留守在家的美丽女子的孤独。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直白地表达了孤独的悲哀,夜晚的鸟鸣更增添了伤感。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了离别、思念与孤独的主题,传达了对家乡与爱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对人性的关怀。
《塞下曲》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杜甫
C. 高适
D. 白居易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中,秋风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开始
B. 温暖的结束
C. 离别的悲伤
D. 嫉妒的情感
全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