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2:57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作者:高适
诗歌内容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在蓟门遇到了一位老者,我独自伫立,心中思绪纷乱。
我已年迈,白发苍苍。
昔日的功劳如今已无所用,连霍将军也无人识得。
汉朝能征善战,开拓边疆之地。
边防士兵厌倦了粗糙的粮食,投降的胡人却能饱餐美食。
从关亭遥望,眼泪不自禁地湿润了我的胸襟。
边城的十一月,雨雪纷飞,气候恶劣。
元帅的号令严厉,士兵和马匹都显得肥壮。
羌人和胡人没有尽头的侵扰,征战何时才能结束?
幽州的骑兵多,年轻人重操旧业。
一旦事奉将军,出入便有了声名。
纷乱的秋草上,弓箭声此起彼伏。
长城外的景色黯淡,日落时分烟尘弥漫。
胡人的骑兵虽来侵犯,汉兵却毫不畏惧。
古树遍布空旷的边塞,黄云愁杀人心。
高适,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65年,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因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困苦的同情。
《蓟门行》创作于边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边塞生活的忧虑,以及对战士们艰辛处境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时期,边防士兵在抵御外敌侵扰时的苦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高适的《蓟门行》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诗人对士兵艰苦生活的深切关怀。本诗第一首通过描绘古老的蓟门,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中“独立思氛氲”句子中,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沉思与无奈。紧接着,诗人自述“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个人的孤独。
在对汉家将士的描写中,诗人表现出对霍将军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士兵的苦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生动地描绘了戍边士兵的艰苦和胡人优越的生活条件,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整首诗在描绘悲凉景象的同时,歌颂了边塞士兵的英勇与坚韧,通过“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传达了汉人不畏外敌、勇敢抗争的精神。这种爱国情怀与对和平的渴望,使这首诗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本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士兵困境的同情,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诗中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也对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将军是指谁?
填空题:诗中提到“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反映了边防士兵的__和外敌的__。
判断题:诗中“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体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对/错)
高适的《蓟门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描绘了边塞的战斗生涯,但高适的诗更侧重于士兵的困境和对和平的渴望,而岑参则强调了边塞的雄壮和士人豪情,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