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0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03:34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
后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如果想要追求尘世之外的事物,这棵树正是瑶林(仙境)。
它的花朵如同余辉绚丽,像红色的丹砂显露出本心。
它的妍丽姿态没有一点污点,芳香的意蕴寄托在幽深之处。
我希望用鲜艳的花色,凌驾于霜雪之上,照耀着碧绿的水面。
“瑶林”在古代诗歌中多用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观,常与仙境相联系。“丹”字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真诚和美好,表达出诗人心中的美好情感。诗中所提及的“凌霜”则暗示了坚韧不拔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作者介绍:李德裕,字梦熊,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及政治家。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春天暮色之际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唐代,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更加渴望逃离尘世,寻求内心的安宁。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红桂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以“欲求尘外物”引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繁琐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将红桂树比作“瑶林”,赋予了树木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自然美。诗中“后素合馀绚”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在夕阳余晖下的绚烂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红桂树的纯洁与深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最后一句“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不仅展现了红桂树在寒霜中依然坚韧的姿态,也象征着诗人希望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能在艰难环境中依然绽放光彩。这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与追求理想的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美学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瑶林”指的是什么?
诗中“愿以鲜葩色”表达了什么愿望?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