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0:07
钱塘亦是兴龙地,王气依然据上游。铁箭旧传唐岁月,玺书曾拜宋春秋。江潮出没三千里,风雨凄凉十四州。剩有湖山供庙貌,坐看锦绣欲生愁。
钱塘也是兴起的龙的地方,王室的气势依旧占据上游。铁箭的传说流传至今,唐朝的岁月仍在记忆中,玺书曾在宋朝的春秋时节被尊敬。江潮涌动,波澜壮阔,延绵三千里,风雨交加,凄凉遍及十四州。唯有湖光山色供奉庙宇的美丽,我坐在这里观赏锦绣河山,心中却生出忧愁。
王曾斌(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书法和诗词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与感慨。
《钱王祠》创作于清代,受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对钱塘地区历史人文的追溯,表达了对兴盛与衰落的感慨。
《钱王祠》是一首结合了历史与自然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钱塘地区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的思考。诗的开篇便点明了钱塘的地位与王气,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着,通过“铁箭”与“玺书”的对比,诗人回顾了唐宋时期的辉煌与荣光,表现出对过往历史的思索与敬仰。
江潮的描写则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结合,三千里的江潮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无常,风雨交加则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辛。最后,诗人以“剩有湖山供庙貌”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与对未来的忧愁,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整体上,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展示了王曾斌对故土深沉的情感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钱塘历史的追忆与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兴衰变化的思考与对故土的深沉情感,展现了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钱塘亦是兴龙地”中的“兴龙”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江潮出没三千里”意指什么?
“剩有湖山供庙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王曾斌的《钱王祠》与杜甫的《登高》都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但王曾斌更多地强调地方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