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0:50
宿石堰闻牧马者歌
作者:司马光 〔宋代〕
大河之曲多宽闲,牧田枕倚长堤湾。
乌栖鹊散堤树寂,柝木声稀宵欲阑。
牧儿跨马乘凉月,历历绕群高唱发。
幽情逸气生自然,往往鸣鞘应疏节。
歌辞难辨野风高,似述离忧嗟役劳。
徘徊不断何妨近,彷佛微闻已复遥。
长川冷浸秋云白,露草翻光凝碧色。
星疏河淡夜初长,展转空亭奈孤客。
洞箫音律京君明,可怜骨朽不更生。
安得使传哀怨意,为我写之羌笛声。
这首诗描绘了在石堰旁听牧马者唱歌的情景。河流蜿蜒宽阔,牧田靠着长堤而卧。乌鸦栖息,喜鹊飞散,堤边的树木显得寂静,夜深了,只有稀疏的敲木声。牧童骑着马,沐浴在凉爽的月光下,悠扬的歌声环绕在耳边。自然的情趣和逸气在此生发,偶尔的鸣鞘声和歌声交织,更显得清幽。歌辞难以分辨,仿佛诉说着离愁与劳苦。徘徊不已,何妨靠近,似乎微弱的歌声又渐行渐远。长河在冷冽的秋云下显得苍白,露草在月光中闪烁出碧色。星星稀疏,河水淡淡,夜晚渐渐延长,空亭中我这个孤独的旅客无法安宁。洞箫的音律如京师的君子般清晰,可惜我已骨朽不再生。如何才能将这哀怨之情传达出来,借助羌笛的声音来表达呢?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著称。他的诗词创作注重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诗人可能在某次旅途中,途经石堰,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牧童的歌声,激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与细腻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夜晚的乡村景象。开头描绘了宽阔的河流和安静的堤岸,给人一种恬静而悠闲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牧童的歌声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中“幽情逸气生自然”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他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态。
然而,随着诗意的展开,忧伤的情感逐渐渗透进来。歌声中似乎夹杂着离愁与劳苦,这种对人生苦乐的思考让整首诗多了一层厚重感。尤其是“可怜骨朽不更生”一句,表露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丝哀伤。
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牧童的歌声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离愁别绪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种悲凉而又悠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诗人希望通过哪种乐器表达哀怨之情?
"幽情逸气生自然"中“逸气”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