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还陈殿丞原人论

《还陈殿丞原人论》

时间: 2025-07-31 05:43:57

诗句

品物芸芸游太虚,不知谁氏宰洪炉。

一株花落分荣辱,万竅风号见有无。

觉后共占犹是梦,衣中所得亦非殊。

何如鼓瑟浴沂水,春服成时咏舞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5:43:57

原文展示

品物芸芸游太虚,不知谁氏宰洪炉。
一株花落分荣辱,万竅风号见有无。
觉后共占犹是梦,衣中所得亦非殊。
何如鼓瑟浴沂水,春服成时咏舞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人生虚幻的感慨:
万物繁多,像在浩瀚的虚空中游荡,不知哪个人掌控着这大千世界。
一朵花的凋落,体现了荣华与耻辱之间的无常,
狂风在万千缝隙中呼啸,使人感受到虚无的存在。
觉醒后,我们仍然觉得这不过是梦一场,
衣服里所得到的物品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如在沂水边弹琴,穿上春装,吟唱舞蹈,享受生活的乐趣。

注释

  • 芸芸:形容繁多、众多的样子。
  • 太虚:指无边无际的虚空或虚幻的世界。
  • 宰洪炉:比喻掌控世事的权力者,洪炉泛指冶炼金属的炉子。
  • 荣辱:指荣华和耻辱,也可引申为人生的得失。
  • 万竅:形容很多的孔隙或通道。
  • :呼号、呼啸。
  • 觉后:觉醒之后。
  • :不同、特别。

典故解析

  • 鼓瑟浴沂:出自《诗经》,描绘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瑟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沂水是指沂河,常用来象征清新自然的环境。
  • 舞雩:舞雩是古代祭祀风神的仪式,常与春天的庆祝活动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致力于提倡理学和忠君之道。其作品不仅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也在文学上颇具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感悟。开篇以“品物芸芸游太虚”引入,描绘了一个繁华而又虚幻的世界,表达了对世事的迷惘与无奈。接着,通过“一株花落分荣辱”的意象,展现了人生荣华与耻辱的无常,令人深思。诗中“觉后共占犹是梦”,反映出诗人对现实和梦境之间界限的模糊,似乎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梦。

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转而向往一种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呼唤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通过“鼓瑟浴沂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对比不仅使整首诗的情感更为丰富,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品物芸芸游太虚:描绘繁多事物在虚无中游荡,反映出人对世事的迷失。
  2. 不知谁氏宰洪炉:质疑掌控世事的权威不明,表达对权力的无奈与不解。
  3. 一株花落分荣辱:通过花的凋落象征荣华与耻辱的瞬息万变。
  4. 万竅风号见有无:风声在缝隙中呼啸,暗示了虚无与存在的对立。
  5. 觉后共占犹是梦:觉醒后依然感到生活如梦,反映出对现实的困惑。
  6. 衣中所得亦非殊:所获之物并无特别,强调物质的无常。
  7. 何如鼓瑟浴沂水:向往简单的生活方式,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8. 春服成时咏舞雩:描绘春天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梦境,增强了虚幻感。
  • 对仗:如“荣辱”“有无”等,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花、风、瑟、沂水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人生的无常,强调物质与名利的空洞,同时向往一种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荣华的瞬息万变。
  • :象征无形的力量,暗示世事变化的无情。
  • :象征文人雅士的情趣与文化修养。
  • 沂水:象征自然与和谐,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品物芸芸”指的是什么?

    • A. 物品的丰富
    • B. 生命的脆弱
    • C. 自然的美丽
  2. “一株花落分荣辱”中的“荣辱”是指什么?

    • A. 生活的成功与失败
    • B. 物质的丰富与贫乏
    • C. 名声的好坏
  3. 诗中表达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向往,但更侧重于酒的豪情与孤独的情绪。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形成了与司马光诗歌的共鸣。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和美学特征。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山间老友壁 题鄂王墓 送冯济川归蜀 赏梅 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汉武帝 发长安堰 大涤山 出北关二里 表忠观韩小官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支字旁的字 投杼致惑 黑字旁的字 家鸡野鹜 竹字头的字 相切相磋 释读 诗绢 无明无夜 王母使者 万事起头难 大泽礨空 兴灭举废 包含绘的成语 麥字旁的字 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姜的成语 革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