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8:40
将晓二首
作者:杜甫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
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
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
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
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黎明时分的感受与思考。石城的击柝声已停止,铁锁即将打开。鼓声和号角声在荒凉的边塞上显得悲凉,星河在晨曦中映照着山峦。巴人的小船常常在这里漂泊,而蜀地的使者却无法归还。年老的诗人独自一人,孤帆飘荡,面临着百越的蛮族。军吏在回官舍时点亮了蜡烛,船上的人则在自唱楚歌。寒沙在薄雾中弥漫,落月渐渐隐去,映照着清波。壮年时光已逝,名声也只剩下晚景,心中感到羞愧,显得无能为力。归朝之日,虽然手握官印,但筋骨是否还能支撑呢?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沉郁悲凉,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之时。诗人身处边塞,对边疆的悲凉与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他通过描绘黎明前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往的追忆。
《将晓二首》以其沉郁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自身境况的思考。诗中通过夜晚的景象引入,逐步转向黎明时分,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石城的击柝声与铁锁的开启象征着时间的推进,而鼓角声则透出一种悲凉,这种对比突显了边塞的苦楚与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孤帆与舟人,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和对亡国之痛的反思。寒沙与薄雾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最后,诗人感慨壮年已逝,名声也随之减退,面临着衰老的现实,流露出对未来的困惑与焦虑。
整体而言,诗歌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杜甫的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巴人”是指哪个地区的人?
诗中“孤帆色”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