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洞仙谣(一作伺山径)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洞仙谣(一作伺山径)》

时间: 2025-05-04 01:44:56

诗句

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

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4:56

原文展示:

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白话文翻译:

经过几次转弯来到青山,经过几重流水。秦国的人已踏入云间,不知要向桃源的方向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几转:多次转弯。
  • 青山:指青翠的山峦。
  • 数重:多重,形容流水的层叠。
  • 秦人:指古代秦国的人。
  • 入云去:进入云层之中,形容远行。
  • 桃源:出自《桃花源记》,象征理想的世外桃源。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这里提到的“秦人”暗示了历史上的秦国,寓意着寻求理想生活的人们的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730-799年),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浙江,后迁居于扬州。他以七言绝句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景色,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可能在山水之间游历,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刻感悟。开头的“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用简约却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山水的层次感,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秦人入云去”,则引入了历史的元素,秦国人似乎是在追寻理想中的桃源,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体构思巧妙,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思考与渴望,产生了一种恬淡而又深远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转到青山”:描绘了山路蜿蜒,经过多次转折后终于抵达青山,表达了寻找美好境界的过程。
  • “数重度流水”: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流水,强调了自然的多变与丰富,似乎在诉说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秦人入云去”:将历史背景与现实结合,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入云”暗示着人们对高远理想的追寻。
  • “知向桃源里”:点出最终的理想归宿,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生活的“桃源”比喻成一个理想的归宿,富有象征意义。
  • 对仗:如“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展现了诗人对称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开,表现了人们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宁静和美好生活的渴求,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代表宁静与和谐。
  • 流水: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桃源:象征理想的、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秦人”指的是哪个古代国家的人? A. 魏国
    B. 秦国
    C. 汉国
    D. 楚国

  2. “桃源”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世外桃源
    C. 战争
    D. 诗人的故乡

  3. 诗中“数重度流水”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的静谧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生的无常
    D. 生命的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钱起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钱起更侧重于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两者的意象与情感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

相关查询

高阳台 高阳台 高阳台 为黄蓉石比部题东坡元符砚拓本 高阳台 画阁夜吟图,为引庵题。 高阳台 秋燕 高阳台 与燕兄雨儿胡同小饮 高阳台四首 其四 那天停电,有人街角弹吉他 高阳台 题小青“瘦影自临春水照”图 高阳台 和简庵中秋倚月之作 高阳台 过邛崃九折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鱼鄌 款学寡闻 单耳刀的字 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常检 意领神会 乱家 麻字旁的字 衅辱 气字旁的字 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采擢荐进 士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劳而少功 词约指明 謡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