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1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15:15
送崔拾遗赴阙
清貌凌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崔拾遗的人在寒冷的清晨前往朝廷的情景。他的外貌如同寒玉般清丽,今天早上,他恭敬地拜见了我。崔拾遗将受命于天子,去感恩那位知己的主人。剑佩在分班的日子里,风霜中他孤独地站立。虽然他的名声显赫,却不能长久留在高处,这并非与九天之上有约。
作者介绍:朱庆馀(约759年-约814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隐逸,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其诗常以清丽、婉约见长,表达对人生、友谊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崔拾遗赴阙的时刻,朱庆馀以此诗送别好友,寄托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同时展现了对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崔拾遗的气质和即将踏上的官途。开篇用“清貌凌寒玉”形象地描绘了崔拾遗的外貌,突出了其清秀脱俗的特质,映衬出他在寒冷环境中的独特美感。接下来的“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则表达了崔拾遗即将接受朝廷命令,去感谢恩主的使命感,同时也暗含了他对权力与责任的承载。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这一句,展现了身处风霜中的崔拾遗,显得特别孤独和坚韧。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反映了在权力游戏中,个人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两句“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则是对名声与地位的深刻反思,尽管崔拾遗的名声显赫,但他并不能长久停留在高位,似乎在警示世人,荣耀与地位总是短暂的,人生的追求应更为长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崔拾遗的描绘,探讨了名利与人生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清貌凌寒玉”指的是谁的外貌?
A. 诗人
B. 崔拾遗
C. 天子
答案:B
“剑佩分班日”中的“剑佩”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权力与地位
C. 忍耐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非与九霄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名利的无奈
C. 对人生的庆祝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情感,但其语境更为积极,强调了前途的光明与理想的追求。与朱庆馀的《送崔拾遗赴阙》相比,王勃的作品在离别中透出了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而朱庆馀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无奈。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崔拾遗赴阙》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