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2:53
原文展示:
杖屦相随任处便,不唯空寄上方眠。
归时亦取湖边路,晚映枫林共上船。
白话文翻译:
我随意地携带着拐杖和鞋子,走到哪里都方便,不单单是为了在空山中安然入睡。
回家的时候我也选择湖边的小路,傍晚时分在映照着红枫林的光影中一同上船。
注释:
- 杖屦:拐杖和鞋子,象征着出行的工具。
- 相随:跟随,形容随意而行。
- 任处便:随意到处走,随便。
- 不唯:不仅仅。
- 空寄:空闲时寄居,表示没有实质的目的。
- 上方:指高处或空旷的地方。
- 归时:回家的时候。
- 湖边路:湖边的小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晚映:傍晚时分的映照。
- 枫林:红枫树的树林,象征着秋天的景色。
- 共上船:一起乘船,暗示归家的愉悦。
典故解析:
本诗无特定典故,但“枫林”常与秋天的情感相关,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朱庆馀游览玢寺时,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随性而行的心态和对归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心中宁静的归隐生活。通过“杖屦相随”这一意象,诗人表现出一种随意而自在的态度,仿佛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他心灵的归属。诗中提到的“空寄上方眠”,让人感受到一种脱离尘世繁杂的宁静,这种宁静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在归家的描写中,“湖边路”和“晚映枫林”构建了一个温馨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似乎在描绘夕阳西下时,湖面上泛起的余晖与枫林交相辉映的美丽情景,流露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归属感的珍视。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温和而淡然,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屦相随任处便:诗人随性而行,出门时带着拐杖和鞋子,随处都能感到自在。
- 不唯空寄上方眠:不仅仅是为了在高处或宁静的地方安然入睡,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 归时亦取湖边路:在回家的时候,诗人选择了湖边的路,象征着归属和宁静。
- 晚映枫林共上船:傍晚时分,枫林的映照与上船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归家画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杖屦”和“空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湖边路”、“枫林”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自然氛围。
- 比喻:将生活的状态比作自然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屦:象征着人生的旅途,承载着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湖边路:象征归家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 枫林:象征秋天的成熟与生命的美好,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杖屦相随”中“杖屦”指的是什么?
- A. 书本
- B. 拐杖和鞋子
- C. 食物
- D. 朋友
-
诗中提到的“湖边路”代表什么?
- A. 繁华的街道
- B. 诗人回家的路
- C. 上山的路
- D. 旅行的目的地
-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感慨
- B. 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追忆
- D.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 李白《将进酒》:尽管主题不同,但也有对生活的热烈追求。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朱庆馀更注重隐逸生活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