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刘补阙西亭晚宴

《刘补阙西亭晚宴》

时间: 2025-05-07 21:23:57

诗句

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23:57

原文展示:

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白话文翻译:

虫鸣的声音已经消失,菊花也显得枯萎,我们在松树的阴影下,一起感受着傍晚的寒意。面对酒杯,看着山景都感到不舍,不知不觉斜月已经西沉,映照在栏杆上。

注释:

  • 虫声:指秋天虫鸣的声音。
  • 已尽:已经停止。
  • 菊花干:菊花枯萎,暗示时节已晚。
  • 共立:一起站在。
  • 松阴:松树的阴影。
  • 向晚寒:傍晚的寒意。
  • 对酒:面对酒杯。
  • 看山:观赏山景。
  • 俱惜去:都感到惋惜。
  • 斜月:倾斜的月亮。
  • 下栏干:照在栏杆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字子钦,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细腻,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感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和友人一同饮酒,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惆怅,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刘补阙西亭晚宴》是一首极具秋韵和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傍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开篇以“虫声已尽菊花干”引入,既呈现了秋天的静谧,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凋零。此时,诗人和友人共同站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受着晚秋的寒意,显得格外温馨而又略显忧伤。

接着,诗人对酒而歌,凝视着远山,心中充满了不舍。这种惋惜不仅是对美丽山水的留恋,更是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最后一句“斜月下栏干”则将情景推向高潮,月光斜照,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虫声已尽菊花干”:秋虫的鸣叫声已经停止,象征着深秋的来临,菊花也逐渐枯萎,暗示生命的无常。
    2. “共立松阴向晚寒”:诗人与友人共同站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受着傍晚的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3. “对酒看山俱惜去”:面对美酒,诗人对山水的观赏也充满了惋惜,表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4. “不知斜月下栏干”:最后一句以斜月照耀栏杆作为结尾,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受,增强了诗的意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虫声已尽”与“菊花干”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虫声、菊花、松阴、斜月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秋天傍晚的静谧场景。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折射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虫声:象征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无常。
  • 菊花: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却又因时节而枯萎。
  • 松阴:松树常青,象征永恒与坚韧。
  • 斜月:代表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声音是什么?

    • A. 风声
    • B. 鸟鸣
    • C. 虫声
    • D. 水声
  2. 诗人和友人在哪里感受寒意?

    • A. 河边
    • B. 松阴
    • C. 山顶
    • D. 茶馆
  3. “斜月下栏干”指的是什么?

    • A. 夕阳
    • B. 明月
    • C. 满月
    • D. 新月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刘补阙西亭晚宴》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以月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亲友之间感情的思考,但风格上朱庆馀更显婉约细腻,而杜甫则更具豪放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秋宿润州刘处士江亭 宿长安苏雍主簿厅 吊草堂禅师 赠道微禅师 避地冬夜与二三禅侣吟集茅斋 锦江陪兵部郑侍郎话诗著棋 郑补阙山居 送行脚僧 送知己赴濮州 河阳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容耐 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救灾恤邻 几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隙穴 情虚 清官能断家务事 隔屋撺椽 散木不材 糹字旁的字 一朝之忿 看卓 巾帼丈夫 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