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9:30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谁遣常时月,偏従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
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
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
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
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
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
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
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
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
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明亮的中秋夜景,长空中雨后初晴,明月高悬。诗人站在楼上,看到许多人也在观月,但渐渐都归去。明月是常有的,但这夜特别明亮,似乎明亮了许多。想要看到月亮的初始光辉,仍有星星陪伴。月亮渐高,周围的云影逐渐变小,亭亭玉立在外。明亮的月光洒入庭院,微微渗透着寒气,酒杯里的酒气也被冷侵。夜深人静,更加适合观赏,楼上的人也渐渐少了。月光摇曳不定,露水重重,试探着是否还在。影子翻转,像狂舞的客人,明亮的月光误导了栖息的乌鸦。人们的衣衫在月下轻巧地飘动,缓缓走过楼角。银河清冷无云,遥远的星空中似乎有只孤独的飞鹊。猿猴在枯木上哀号,鱼龙在夜潭中悲泣。行人已经往北走去,思念的妻子却在江南遥望。看久了必须扶着站立,贪恋这个夜晚却迷失了归程。谁能在此夜不入睡,醉意朦胧中酒杯飞舞。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牧之,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兄弟苏轼。苏辙以诗、文、词著称,风格清新,作品广泛,深受后人推崇。
《中秋夜八绝》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借此夜景抒发思乡之情,同时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呈现了一幅动人的中秋夜景。诗人的笔触在每一个景物上游走,展现了夜空、明月、楼上人影等元素,交织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开篇即以“长空开积雨”引入,既描绘了天空的清新,也为接下来的月光铺垫了背景。诗中反复出现的“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使人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
诗中不仅有对美景的细致刻画,还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随着夜色渐深,楼上的人渐渐稀少,反映出孤独与思念的情感。特别是在“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一句,诗人通过地理的遥隔,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诗人在醉意中结束,既是对这一美好时刻的留恋,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索。整首诗在轻盈的月光下,浸润着诗人深邃的情感,使人不仅感受到中秋的美好,更引发对生活的思索。
(后续逐句解析同样进行,直至最后一句)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融汇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远的思考。
诗中的“长空开积雨”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诗中提到的“思妇隔江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对月亮的描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