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34:2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踰 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34:25
作者: 佚名 〔先秦〕
类型: 古诗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乡人皆好之,何如?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四十岁时不再被困惑,五十岁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六十岁时能听懂别人的话,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君子吃饭不求饱,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遵循道德并正直,可以说他是好学的。”
“吃简单的饭,喝水,曲肱而枕,快乐也在其中。不义而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
“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狐皮貉子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他没有妒忌和贪求吗?何必用恶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
“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利。”
“在这个国家里,要侍奉贤良的大夫,交朋友要与仁德的士人为伍。”
“如果乡人都喜欢他,如何呢?那未必可行;如果乡人都讨厌他,又如何呢?那也未必可行。不如让乡人中善良的人去喜欢他,让不善的人去讨厌他。”
“孔子问子贡:你和回相比,谁更好?子贡回答:我怎敢与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就能明白十个,而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明白两个。”
孔子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反映了孔子及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了儒家学派。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
《论语七则》通过孔子的言辞,传递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它以时间为线索,划分了人生的七个阶段,强调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提到,人生应当追求智慧与道德,而非物质的享受,体现了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同时,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也相当深刻,孔子强调应当选择与善良的人为友,避免与恶劣的人交往。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在提倡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值得后人反复琢磨和学习。
整首诗歌以孔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它倡导人们在追求事业和财富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纯洁。
孔子几岁开始志于学?
“衣敝緼袍”中的“敝”意为:
孔子认为工匠要善其事,首先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