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3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39:50
沈阴
程恩泽 〔清代〕
沈阴不散地埋忧,
冷雨三旬苦未休。
幸不侵陵农事晚,
已难消受旅人愁。
芦花湿处哀鸿泣,
蕉炬炎时冻雀投。
却诧北风如虎怒,
尽吹清泪落南州。
全诗翻译:
沉沉的阴云没有散去,心中的忧愁如同被埋藏在其中。
冷冷的雨下了整整三旬,令人苦不堪言。
幸好这场雨没有侵扰到农事的晚期,
但身在旅途的我却难以摆脱心中的愁苦。
湿漉漉的芦花旁,哀伤的鸿雁在哭泣,
炎热的蕉叶下,冻得发抖的小雀儿在寻找栖息之处。
我却惊讶北风怒吼如虎,
把我的清泪尽数吹落到南方的州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哀鸿泣”常指思乡之情,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孤雁意象相呼应,展现出旅人的孤独感和忧伤。
作者介绍:
程恩泽(约1670年-约1740年),字子振,号懋庵,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而有情,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中农耕文化依旧是社会的主流,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对当时社会及自身处境的思考。
这首《沈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旅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沈阴不散地埋忧”就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阴云笼罩,象征着深重的忧愁。接着,作者通过“冷雨三旬”这一时间的延续,增强了情绪的压迫感,营造出一种无法逃避的沉重氛围。
诗中“幸不侵陵农事晚”一语,虽有一丝安慰,但随之而来的“已难消受旅人愁”则让人感受到农事与个人情绪的对比。接下来,芦花与哀鸿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自然界的悲凉与旅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最后“北风如虎怒”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北风的猛烈和清泪的落下,象征着旅人无法自已的悲伤,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程恩泽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性情感的细腻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在艰难境遇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暗含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旅人的孤独与忧愁
C. 农事活动
“北风如虎怒”中的“虎”用来比喻什么?
A. 温暖
B. 凶猛的风
C. 孤独
诗中提到的“哀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悲伤的鸿雁
C. 旅人的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