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下·张华

《咏史下·张华》

时间: 2025-04-26 13:52:07

诗句

孙皓泥头入洛阳,后庭夺目万红妆。

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2:07

原文展示:

孙皓泥头入洛阳,
后庭夺目万红妆。
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

白话文翻译:

孙皓(吴国的君主)化身为泥头,进入洛阳,
他的后宫装饰得艳丽夺目,如万朵红花盛开。
铜驼北去,西迁,
不怨荀冯(荀彧、冯翊),只怨杜张(杜预、张温)。

注释:

  • 孙皓: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以残暴著称。
  • 泥头:比喻孙皓的卑劣与无能。
  • 后庭:指后宫,象征繁华的表象。
  • 夺目:引人注目,形容美丽。
  • 铜驼:古代的驿站名,象征朝廷的迁徙。
  • 荀冯:指荀彧和冯翊,二人都是著名的谋士。
  • 杜张:指杜预和张温,二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擅长咏史,作品多反映历史故事和人物,风格质朴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历史兴衰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人物与事件,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咏史下·张华》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的形象,诗人通过“泥头”二字,生动地刻画了孙皓的无能与残暴,暗示了其统治的腐朽与败落。而“后庭夺目万红妆”则揭示了表面繁华与内在空虚的对比,暗指孙皓在享乐中沉沦,未能顾及国家的命运。

诗中“铜驼北去还西徙”的意象,传达了历史变迁的无常,铜驼象征着朝廷的迁徙,意味着国家的动荡与不安。最后一句“不怨荀冯怨杜张”将历史责任归于具体的人物,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智者的惋惜,又有对权臣的愤懑。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沉重叹息,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孙皓被比作泥头,暗示其卑微与腐化的形象。
    • 第二句:后宫的繁华与国家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表面美丽下的荒诞。
    • 第三句:铜驼的迁徙象征着朝代的更替与历史的无情。
    • 末句:强调责任的归属,不满于历史人物的表现。
  • 修辞手法

    • 比喻:孙皓被比作泥头,形象生动,直观地传达了其统治者的无能与耻辱。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权力腐败与历史轮回的思考,揭示了美丽外表下的虚假与无常。

意象分析:

  • 泥头:象征无能与卑贱,反映了孙皓的统治状态。
  • 万红妆:象征繁华与美丽,暗指表面的奢华与内在的荒废。
  • 铜驼: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寓意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孙皓在诗中是用什么比喻来形容的? a) 铜驼
    b) 泥头
    c) 万红妆

  2. 诗中提到的“后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皇宫
    b) 战场
    c) 市场

  3.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荀冯和杜张的关系是什么? a) 朋友
    b) 对立
    c) 借鉴

答案

  1. b) 泥头
  2. a) 皇宫
  3. c) 借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咏史下·张华》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均以历史为背景,但王安石更关注于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而陈普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农家望晴 平戎辞 春江曲 杂曲歌辞。太平乐 杂曲歌辞。春江曲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 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 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幺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公馆 神奇腐朽 水功 谱注 单耳刀的字 金乌玉兔 包含忆的词语有哪些 象形夺名 包含画的成语 天地开辟 节期 糸字旁的字 千状万态 閠字旁的字 三言讹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