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3:4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3:44:09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
作者:苏轼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
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这世上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人才了,我晚年才遇到你这样的王孙。
难道不是出自叔度的家族吗?岂能仅仅是公门之后的人呢?
白发苍苍的我沉沦在官吏之中,身穿绿衣的你却能说出公道之言。
哀哉,吴越的人们,长久以来都被江湖所吞噬。
官吏们自己倒空了仓库,哪能让黎民百姓吃饱呢?
最近听说海上的港口,渐渐出现了水底的村庄。
希望你能用五袴的手,招来这一半的菽魂。
一见到刺史的天,我稍微忘却了狱吏的尊贵。
会稽在我手中,镜湖的水面比盆还小。
与我东来时相比,已经没有了旧时的疮痍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文,作品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洒脱著称。他的诗词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流落于边疆,身处困境。他此时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即将赴两浙任职的黄师的祝福,同时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与对民生状况的忧虑。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是一首充满感情和思考的送别诗。诗中苏轼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黄师才华的赞赏和对现实的无奈。首句“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既是对黄师的肯定,也是对人才匮乏的惋惜,显示出作者对人才能够振兴国家的期盼。
随着诗歌的深入,苏轼逐渐转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尤其是对官僚体系的失望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中提到“饱不及黎元”,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感叹官吏的贪婪与无能。在描绘吴越人被江湖吞噬的情境时,诗人以悲悯的情怀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呼唤对民众的关怀。
最后,诗人以“镜湖小于盆”来比较自己东来时的际遇,表达了个人际遇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感慨万千。整首诗在对黄师的美好祝愿中,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深思,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黄师的赞美,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僚体制的批判,展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镜湖小于盆”表达了什么?
“哀哉吴越人”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