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7:49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在湖面上漂泊了数年,已然放弃了浮名,
手持竹杖,头戴纱巾,这才是我真实的性情。
有时在云外的寺庙中宿夜,
在西边的阳光下,无所事事地沿江而行。
像陶渊明那样,在县里看花盛开,
在庾亮楼中,面向明月独酌。
谁会想到我千里之外献书,
而君王却身处遥远的九重城中。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崔峒,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作者身处苏州时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传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疏离感。
这首诗展现了崔峒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宁静自适的情怀,引人深思。开篇“数年湖上谢浮名”就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态,表达了对浮世名利的厌倦。他的生活方式——“竹杖纱巾”,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令人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云外的寺庙和江边的日常,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流露出一种闲适与安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陶渊明与庾亮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谁念献书来万里”,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出身处高位的君王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暗示了对政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又蕴含着浓厚的田园情怀,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竹杖纱巾”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隐逸生活
C. 战斗精神
诗人提到的“陶潜”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
B. 陶宗仪
C. 陶弘景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但崔峒的作品更加侧重于友人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