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1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19:58
原文展示:
短褐登门每自惭,仅同太史滞周南。沈迷晚学三无漏,懒慢长疑七不堪。平日漫悬高士榻,此行应共德公谈。他年解组归来日,尚许南荣见老聃。
白话文翻译:
穿着简陋的衣服拜访他人,常常感到自愧不如;只能像太史公司马迁一样,滞留在周南之地。沉迷于晚年学习,却总觉得自己在三个方面有所欠缺;懒散怠慢,常常怀疑自己在七个方面难以胜任。平日里虽然常常悬挂高士的床榻,但这次出行应该能与德公畅谈。将来解甲归田的那一天,或许还能在南荣见到老聃。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逸,字无逸,号溪堂,北宋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不少表达个人情感和怀才不遇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在送别友人朱世英时所作,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逸在送别友人朱世英时所作,通过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谦和自省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短褐登门每自惭”一句,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重和自愧不如。“仅同太史滞周南”则进一步以司马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仰和对自己境遇的无奈。“沈迷晚学三无漏,懒慢长疑七不堪”两句,诗人通过自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平日漫悬高士榻,此行应共德公谈”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他年解组归来日,尚许南荣见老聃”一句,诗人以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自谦和自省的方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重和自愧不如,以及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同时,诗人以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短褐登门每自惭”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满 B. 自愧不如 C. 自豪 D. 自负 答案:B
“仅同太史滞周南”一句中,“太史”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相如 D. 司马懿 答案:A
“沈迷晚学三无漏”一句中,“三无漏”指的是什么? A. 无漏智、无漏业、无漏果 B. 无漏财、无漏色、无漏名 C. 无漏食、无漏衣、无漏住 D. 无漏行、无漏言、无漏心 答案:A
“此行应共德公谈”一句中,“德公”指的是谁? A. 有德行的人 B. 德高望重的人 C. 德才兼备的人 D. 德艺双馨的人 答案:A
“他年解组归来日,尚许南荣见老聃”一句中,“老聃”指的是谁? A. 老子 B. 老庄 C. 老舍 D. 老杜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