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25
出郭晓山横,沙堤骋游骑。
晴曦漾湖绿,高柳入天翠。
残荷两三柄,犹覆沙鸥睡。
隔岭闻疏钟,丛篁抱古寺。
游心千佛场,拾级三摩地。
石屋梦泉声,香厨新笋味。
何当此息机,萧然屏尘累。
出城后,晨曦照耀着横亘的山脉,沙堤上骑马游玩。
阳光照耀下的湖水波光粼粼,苍翠的高柳直入云天。
残留的荷花寥寥可数,依然覆盖着沙滩上的鸥鸟在沉睡。
隔着山岭,隐约听到稀疏的钟声,竹林环绕着古老的寺庙。
游荡的心思来到了千佛殿,踏上台阶来到三摩地。
石屋里传来梦中的泉水声,香厨房散发着新鲜竹笋的味道。
何时能在此处放下心中的纷扰,清静地屏弃世俗的烦恼。
彭慰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色与佛教意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天竺寺》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与禅意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晨曦中的山水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开篇的“出郭晓山横”,通过“出郭”这一动作引导读者走出城市的喧嚣,进入自然的怀抱,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接着,湖水的“晴曦漾”与高柳的“入天翠”相结合,生动描绘出清晨的美丽画面,给人一种清新而舒畅的感觉。
“残荷两三柄,犹覆沙鸥睡”一句,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后面几句中,诗人提到“隔岭闻疏钟”,既引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彰显了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游心千佛场,拾级三摩地”,则直接表露出诗人对禅意空间的向往,体现出他希望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安宁的心灵寄托。
最后两句“何当此息机,萧然屏尘累”,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纷扰世事的反思,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句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佛教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心灵解放的渴望。
诗中“出郭晓山横”意指:
A. 进入城市
B. 走出城市
C. 山横亘于湖面
“隔岭闻疏钟”中的“疏钟”指:
A. 清脆的钟声
B. 稀疏的钟声
C. 嘈杂的钟声
诗中提到的“三摩地”是指:
A. 一种食物
B. 一种修行状态
C. 一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