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3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30:43
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 李商隐 〔唐代〕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全诗翻译: 这首诗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斗争。九服归元,意味着天下归于统一,三灵(指天、地、人三才)在变化中应运而生。究竟最初的那些人,何以自取屈辱而被诛杀?有谁能在车前哭泣,只因在朝廷劳碌奔波?何以奏折上报的事物,竟是对萑苻(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的灭绝?证据和符书密切相连,辞章则直接关乎性命。最终因为尊重汉朝的宰相,未能早早分辨出胡人(指外族统治者)的阴谋。鬼神的符咒分裂了朝堂,战火照耀着都城,谁敢说能忍受悲痛哭泣,未免要怨恨那冗长的炉灶。丹陛(指皇帝)仍在奏乐,彤庭(指朝廷)却一片战火。临危之际对卢植(古代名将)反思,才悔恨当初用庞萌(指庞统)。御器收回前殿,士兵在城墙后退却。苍黄五色的棒子遮蔽了阳光的生机。古时有清君侧的故事,如今却缺乏老成之士。虽然有清白之心,但这一举动却太过无名。谁能闭上冤屈的双眼,宁愿吞下绝望的声音。最近听闻开寿宴,仍不废除咸英。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风独特,常运用典故和隐喻,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政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末期,当时朝政腐败,权臣专权,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变迁,表达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李商隐对政治的敏感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的“九服归元化”可以看作是对理想统一局面的向往,而“自取屈牦诛”则揭示了权臣和外族对国家的威胁与伤害。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借鉴,表达了对当下政治的失望与无奈。诗中所描绘的悲痛与挣扎,正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表现了朝廷的混乱与外敌的威胁,显示出诗人在历史面前的深刻危机感。末尾提及的“宁吞欲绝声”,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强烈的无奈与哀愁。整首诗在用词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愈发浓烈,显示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国家的渴望,流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商隐的《有感二首》是在哪个朝代创作的?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诗中提到的“九服”指代什么?
A. 九个地区
B. 九种乐器
C. 九个文人
诗中“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对皇帝的赞美
B. 对朝廷混乱的讽刺
C. 对战争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