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陈待制湖楼

《陈待制湖楼》

时间: 2025-05-07 16:34:18

诗句

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

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

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

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34:18

原文展示:

陈待制湖楼 赵师秀 〔宋代〕

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 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 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 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风。

白话文翻译:

不知从何处飞来的楼阁在缥缈之中,人间只有画中的景象能与之相比。 两层帘幕垂下,似乎没有触及地面,一片笙箫声从半空中升起。 岩石旁的竹子倒映在秋水中,显得更加碧绿,水边的莲花与夕阳的红光相接。 游人未能领悟庄子的深意,只是空虚地倚着栏杆,感受着四面八方的风。

注释:

  • 缥缈:形容隐约、不清晰的样子。
  • 帘幕:指楼阁的窗帘和帷幕。
  • 笙箫:古代的乐器,这里指音乐声。
  • 岩竹:岩石旁的竹子。
  • 渚莲:水边的莲花。
  • 蒙庄:指庄子,古代哲学家。
  • 面面风:四面八方的风。

典故解析:

  • 蒙庄旨:指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字子美,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时所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超脱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超脱尘世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首联以“缥缈”形容楼阁,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与“画图”相比,更显其超凡脱俗。颔联和颈联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如“帘幕垂无地”、“笙箫起半空”、“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尾联则通过“游人未达蒙庄旨”一句,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

    • 首联以“缥缈”形容楼阁,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与“画图”相比,更显其超凡脱俗。
  2. 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

    • 颔联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如“帘幕垂无地”、“笙箫起半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感。
  3. 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

    • 颈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展现了自然美的和谐与宁静。
  4. 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风。

    • 尾联通过“游人未达蒙庄旨”一句,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间惟有画图同”,将楼阁比作画中的景象,强调其超凡脱俗。
  • 拟人:如“帘幕垂无地”,赋予帘幕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通过对超脱尘世的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超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缥缈:形容楼阁隐约、不清晰的样子,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 帘幕:指楼阁的窗帘和帷幕,赋予帘幕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笙箫:古代的乐器,这里指音乐声,增强了超脱感。
  • 岩竹:岩石旁的竹子,展现了自然美的和谐与宁静。
  • 渚莲:水边的莲花,与夕阳的红光相接,增强了自然美的和谐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缥缈”形容的是什么? A. 楼阁 B. 画图 C. 帘幕 D. 笙箫

  2. 诗中的“蒙庄旨”指的是什么? A. 庄子的哲学思想 B. 庄子的生平事迹 C. 庄子的文学作品 D. 庄子的朋友

  3. 诗中的“岩竹倒添秋水碧”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岩石旁的竹子倒映在秋水中,显得更加碧绿 B. 岩石旁的竹子在秋风中摇曳 C. 岩石旁的竹子被秋水淹没 D. 岩石旁的竹子在秋日下显得更加苍翠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赵师秀《陈待制湖楼》与苏轼《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但赵师秀的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而苏轼的赋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师秀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庄子》:庄子的哲学著作,可以帮助理解诗中的“蒙庄旨”。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 其九 青玉案(坐上和赵智夫瑞香) 一落索 朝中措 其一 朝中措 朝中措 杏花天 梦玉人引(和祝圣俞) 蓦山溪 鹧鸪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祖驾 听便 交攀 包含郭的词语有哪些 陈启 十字旁的字 釒字旁的字 先入之见 竖心旁的字 包含缩的成语 不足为训 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火字旁的字 镂月裁云 犄角之势 瞻云陟屺 韦字旁的字 充饥画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