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1:10
万松亭(并叙)
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 古语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十年之计,树之以木;百年之计,树之以德。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麻城县的县令张毅,在道路周围栽种了万棵松树,并以松树为名为其亭命名。然而,十年过去,存活下来的松树只剩下三四成。我感到伤心,因为后来的种植者没有继承他的初衷,因此写下这首诗。
十年的栽种是为了百年的规矩,追求美德却无人相助。 古人说,一年的计划要种谷,十年的计划要种树,而百年的计划则是要树立德行。 如果县令像仓庾氏那样,亭中的松树应该能繁衍子孙。 天公不保佑斧头和锯子带来的灾厄,野火却可怜松树在冰雪中傲然挺立。 请问有几株松树能够合抱呢?殷勤地请你记住这首《角弓诗》。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张毅担任麻城县令期间,他种植松树的初衷是希望后人能够珍惜和延续这份绿意。然而,十年后,松树的存活率远低于预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忽视和对美德的缺失,苏轼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这一现象的忧虑和对后继者的期望。
《万松亭》是一首反映人们对自然和道德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麻城县令张毅植树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环境与德行的态度。开篇即以张毅为中心,描绘他在十年间辛苦栽种的松树,却因管理不善而存活率极低,形成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同情与惋惜。诗人通过对“十年栽种百年规”的思考,强调了长远的规划与付出,呼唤人们重视当下的努力与德行的培养。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诸如对比、典故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度。比如,古语的引述不仅有助于强调主题,更为诗句增添了哲理的厚重感。此外,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寄托了对生命力与坚韧的向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整首诗通过张毅的栽树经历,折射出社会对德行的漠视与对自然的忽略,让人深思。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呼唤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生态环境,培育道德修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关注长远的规划与努力。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县令是谁?
“十年栽种百年规”中的“百年规”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合抱”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