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9:53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甘迹。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余墨。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
栖贤缘不浅,月枕借云席。
万杉与开先,弄泉碎珠壁。
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
同游多俊人,淡话半禅伯。
兹来殆天假,不尔岂人及。
归船载晓星,回首两相忆。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览的情景,开头提到乘坐肩舆,手中拿着古老的地志册子,刚穿过千年古松,抬头便见到高耸入云的绝壁。观察山景时无法辨认其名,心中意念似乎失去了山的颜色。行走在山间,询问亦无处可停,渐渐地却能一一识别那些景物。提到五位老人,他们在某个时代登上山峰化为石头,时间过去了多少个春秋,年纪大了,牙齿也无力了。天赐的五玉乳,供给他们作为早饭;陶渊明曾在此醉卧,石上留下了他的甘甜足迹。王逸少养鹅的池塘,青苔与花草沾染了墨迹。南天的鹤鸣和北斗的龟拜,都是久远的传说。栖息在此的贤人缘分不浅,月光照着他们的席子,借着云朵。万杉与开先的山泉,水流声如同碎珠。作者的眼睛病了,贪恋遥远的视野,脚步也因周围的环境而变得小心翼翼。同行的都是俊逸之人,闲聊间半是禅意。今天的游览,似乎是天的恩赐,不然又怎能与人相交。归船上载着晨星,回头望去,彼此之间有了深深的怀念。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是在作者游览庐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于历史名人的追忆。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留下诗篇,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遍游庐山》是一首描绘庐山壮丽景色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开头用“肩舆小斑筠”引入,生动地描绘出乘轿游览的场景,紧接着便是“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的壮丽山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庐山的雄伟。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逐渐深入对庐山的观察与思考,提及“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隐喻了隐士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理想。在“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中,诗人以自我感受传达出对自然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融汇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自我的思考,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杨万里将庐山的神韵与自己的情感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体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
诗中提到的“肩舆”是指什么?
“何代五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
诗中“归船载晓星”表现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