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9:12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古老的遗迹让人感慨,琴台显得空旷而寂寥。
静静地看着那些尘埃,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从今往后,我开始眺望,许多贤人早已相约。
品德和形态神韵高尚,谁能知晓天地之间的遥远呢?
四季匆匆而过,六月的蝉声已经传出秋意。
万物都归于白帝,平川广袤如赤色的天空。
仍然面对着夏季的炎热,何时才会有凉风袭来?
燕雀在屋檐上喧闹,鸿鹄在空中高高飞翔。
万物各有其性,我的心却在渔樵之间。
我仍然陶醉于此,手中握着酒瓢。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有《燕歌行》和《别董大》。他的诗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适晚年,结合了个人经历与对历史的感悟,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追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群公秋登琴台》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对古迹的感慨,诗人将自己的思绪与历史、自然相结合。开篇的“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即刻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琴台的空寂感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用“千载如昨朝”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类记忆的短暂。
诗中通过“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理想的高尚与现实的遥远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描绘四季变化,尤其是“六月鸣秋蜩”,让人感受到季节的交替与生命的无常。诗的最后几句,诗人以“我心在渔樵”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繁华与喧嚣之中,内心却渴望宁静与自然。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个人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历史的追忆,表现了高适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古迹的思考与对贤士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时间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渗透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高适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诗中提到的“鸿鹄”象征了什么?
A. 小人物
B. 高尚志向
C. 自然风光
“万象归白帝”这句中的“白帝”指的是?
A. 人物
B. 自然现象
C. 神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