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7:01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
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
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
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
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
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
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
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
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
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
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
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
我曾经涉水而过,驾车行驶在邺城的西边。
远远地看见林虑山,那苍翠的山峰直插云天。
偶然遇见你们,听说你们住在那岩石之中。
藤蔓沿着小路垂下,石屋依偎在云梯旁。
秋天的韭菜是那么青翠,药苗种植了好几百畦。
栗树密布在山谷口,栝楼树木环绕溪流。
在这里耕种着山田,纺织着山中的妻子。
人生若是这样,何必追求权贵和名利。
谁说远道而来的拜访,旧情感就不会迷失。
在屋檐下举起醇酒,灶下烹煮着一只鸡。
北风忽然吹来,昨夜寒虫啼叫。
游子愈发思念家乡,停下琴声心中伤感。
出门遍及原野,白天的阳光已经暗淡。
起初惊叹道路艰难,最后却挂念言笑的相聚。
因此对山谷表示感谢,岁末时再攀登一次。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号白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河北。高适的诗风奔放豪迈,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生活与战争场景。他的诗作多以豪情壮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见长。
这首诗创作于高适与朋友相聚之时,体现了友谊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以“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引入,展现了诗人行旅的场景,接着遥望林虑山,表现出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心中的向往。与友人的邂逅,带来了一种温暖与亲切的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生活,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田园景象。
诗中提及的“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流露出一种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北风的来临,诗人思乡情愈加浓烈,结尾处的“岁暮一攀跻”则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对友谊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名利的反思,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美,还寄托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朋友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人高适的字是什么?
A) 达夫
B) 子白
C) 十七
“栗林隘谷口”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A) 高山
B) 树林
C) 河流
诗中提到的“人生苟如此”主要表达了对哪些事物的反思?
A) 名利与权贵
B) 友情与爱情
C) 学问与修养
对比高适的《别林虑杨十七山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山水,但高适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哲理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唐诗的自然美与人文关怀,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