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0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01:15
同群公题中山寺
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
遂及清净所,都无人世心。
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
石壁倚松径,山田多栗林。
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
吾欲休世事,于焉聊自任。
在平原的十里之外,云雾稍稍弥漫在山岩深处。
终于来到这处清净之地,周围没有人世间的喧嚣与纷扰。
名僧已经礼敬过我,我又在高阁上登高望远。
石壁倚靠在松林的小径旁,山间的田地里长满了栗树。
远远地看去,山峦延绵不绝,旁边的山路依然崎岖。
我想要在这里远离世俗的事务,随心所欲地生活。
作者介绍: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等人并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盛时期,诗人游览中山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同群公题中山寺》是一首描写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诗。诗人在平原十里外,云雾缭绕的山岩深处,找到了一个清净的所在,心中无世俗之忧,表现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开篇通过“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描绘了清幽的环境,勾勒出诗人追寻宁静的过程。
接着,通过“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展现了与僧人交往的纯净与高远,暗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通过对石壁、松径、栗林的描写,将自然景致与心灵感受紧密结合,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远离世俗的愿望,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沉思与反思。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的境界,既有远景的开阔,又有近景的细腻,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通过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安宁与对世事的淡漠,展现了高适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事务的淡漠,体现了高适的隐逸情怀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人描绘的“清净所”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喧嚣
B. 宁静
C. 复杂
D. 热闹
“吾欲休世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A. 热爱世俗
B. 逃避现实
C. 享受生活
D. 追求名利
诗中提到的“名僧”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智慧与信仰
C. 权力
D. 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