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3:18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在淮海一带,战乱频繁,离散的情景直到今天依旧。
我知道你们这些修道者已经出门,却又隐入了四明山的深处。
你们的衣服一定是用仙草编成的,僧人们应当在栗树林中聚集。
在秋风吹拂的溪边小路上,应该能找到你们的踪迹。
三千种修行的功德尚未完成,而大道本无固定的途径。
希望能与禅师一起好好修炼,常常带着药犬同行。
石门的红苔已经剥落,柘坞的白云悄然升起。
不要以为无名之物是无名的,其实无名本身就是一种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字宗道,号贯休,晚号“长风子”。他以诗歌闻名,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咏怀诗,作品多蕴含道教思想。
此诗写于唐末战乱时期,诗人寄情于自然与道教哲学,表达对道士的思念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作者对时代动荡的无奈与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贯休的《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展现了诗人对道士的思念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淮海兵荒的景象,既是对当时战乱的感慨,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在对四明山的描述中,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清净氛围。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战乱中的离散与对道士的思念,后四句则通过对道教修行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大道的理解和追求。诗中的“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诗人希望与道士共修道理,寻求内心的安宁。
该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意象,如“秋风”、“溪上路”、“石门红藓剥”等,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图景,仿佛道士们在自然中修行,远离尘世的纷扰。虽然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的无奈、对道士的思念与向往、以及对清净生活的渴求。道教哲学中的“无名”思想贯穿全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越世俗的重要性。
诗中“淮海”指代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战乱地区
C. 道士的住处
D. 诗人的故乡
“三千功未了”意指什么?
A. 修行的复杂性
B. 自然的变化
C. 战乱的影响
D. 诗人的忧虑
“无名已是名”表达了什么哲学思想?
A. 追求名利
B. 对无形事物的理解
C. 反对道教
D. 生活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