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3:17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作者:贯休(唐代)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
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
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
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
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
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
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全诗翻译:
王室如今犹如破败,仍然听闻我的大师去世。
古老的容颜是否还能描绘,内院中去无疑。
岳山的鬼神在月下哭泣,松林的佛龛在雪中次第塌毁。
只有用五色的文饰,才能立起高大的碑。
在邺城和卫国的松杉外,芝兰生长在季节与孟氏之间。
我只希望能够再次得到重诏,只待六龙的归来。
不急于成就千古伟业,只愿火焚动四山。
感恩之情终会流泪,遥寄于水流潺潺。
我的师承接纳了名卿,孤峰老者的情感如同深厚的情谊。
若游于三点之外,争取与七位贤士平起平坐。
苦雾笼罩空寂的室内,啼猿发出哽咽的声音。
今天更加感到惆怅,曾经沐浴在下床迎接的光阴。
作者介绍:
贯休(公元830年-912年),字惟韶,号贯休,唐代著名的僧人、诗人,以其禅宗思想和诗歌创作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融入对人生哲理、宗教信仰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王朝衰落,社会动荡,贯休通过对大师去世的哀悼,表达了对传统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贯休的《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是一首充满哀思与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大师去世的哀悼,触发了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王室今如毁”揭示了唐代王朝的破败,接着“仍闻丧我师”则直接表达了失去信仰、失去精神支柱的痛苦。
整首诗的情感层层递进,贯休通过对古老容颜的怀念,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渴望。而“岳鬼月中哭”则引入了自然的悲鸣,形成了人与自然情感的共鸣。诗中提及的“文五色”与“高碑”暗示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似乎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辉煌的记忆来重塑当下的精神生活。
在情感的表达上,贯休善于用意象来传达深邃的内涵,诸如“孤峰老称情”,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结合,既有对师恩的感激,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叹。整首诗在表现哀痛的同时,带有对未来的期待,显示了诗人豁达的心态。
逐句解析: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
诗人感叹王室已破败,心中悲痛因大师去世而愈加沉重。
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对过去的美好容颜及往日的宁静生活有着无限怀念。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
自然界的鬼神也为之悲泣,象征着人世间的悲哀与无奈。
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只有通过华丽的装饰才能让历史被铭记,暗示对名声的追求。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
指出盛世的繁荣与当下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对未来的渴望。
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期待重现昔日的辉煌,六龙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归来。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
不急于成就伟业,渴望内心的宁静,表露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表达对师恩的深切感激与怀念之情,泪水如水流般自然。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
师承名家,诗人自感孤独却又充满深情。
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渴望与贤士同游,体现出追求志同道合的渴望。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
描绘出环境的沉闷与孤寂,呼应内心的苦闷。
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最后以惆怅收尾,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贯休在诗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岳鬼月中哭”将自然拟人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忧虑,表现出一种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岳鬼”指的是什么?
“文五色”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