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44:53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餗。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4:53
《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
作者:郑刚中〔宋代〕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饷。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符公寄居在郡里,管理地方事务,像犀利的刀刃一样不可侵犯。
白色的书信在庭中没有争讼,一切都整齐而清静。
九月的秋风习习,闲暇时我顾惜同僚。
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千载以来也有贤者留下的足迹。
西山的气候清爽,何不也准备一些艰辛的行程?
清晨走出古城的角落,薄薄的雾气遮隐了疏朗的树木。
忽然看到溪山的明丽,仿佛洗净了世俗的书卷。
在云间的小寺庙,步行小路曲折幽深。
逸兴不受拘束,继续向山的麓下前行。
缅怀古人激起高远的思绪,迎风展望远方的景色。
阳光照射在西边的水面,划船泛舟在清澈的水中。
钩帘在密处坐下,摆上丰盛的菜肴。
宾客在岸边的巾帻,礼数免去繁文缛节。
因为欢声笑语惊动了,鸥鹭飞入芦苇丛中。
导游挂上旗帜,城郭的灯光初现。
我感到自己的身份渺小,心中一直有空虚的羞辱。
整日陪伴后乘,不过是玩弄黄菊。
也看到了农田,枯秸瘦弱没有谷物。
这如何能交租赋,只能放牧草场。
我的百姓困窘的状况,虫害并非一朝一夕。
希望施以恩泽之手,让他们行走千里无阻。
让这登高的乐趣,伴随着散入幽幽的山谷。
尽让老幼同登春台,欢声笑语同鼓腹。
您慢慢登上庙堂,展翅高飞似鸿鹄,
俯瞰清澈的中原,更为四海带来福祉。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社会的关切及对民生的思考。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
《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创作于九月重阳佳节,诗人陪同地方官员游西山,感慨于自然之美与民生疾苦。诗中不仅描绘了游玩的情景,也表达了对百姓困境的忧虑,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权郡符正民一同游玩的情景,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致刻画,也渗透着诗人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通过对符公的描写,表现出对官员的尊重与期待,接着以清秋的凉风引入游玩的场景,映衬出天高云淡的美好氛围。
在游玩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清新,还联想到了民众的疾苦,表现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诗中提到的“我愧人物微”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地位的自省,反映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最后,他希望能施以恩泽,帮助百姓走出困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饷。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社会疾苦的关切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渴望。通过写游山玩水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民生的关注,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
郑刚中生活在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符公”是指什么?
诗人对民生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