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裴校书

《寄裴校书》

时间: 2025-05-01 03:12:35

诗句

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2:35

原文展示:

寄裴校书
作者: 羊士谔 〔唐代〕

登高何处见琼枝,
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
稻畦残水入秋池。

白话文翻译:

登高远望,哪里能见到那美丽的琼枝?白露时节,黄花自然而然地围绕着篱笆。唯有楼中那美丽的山色最为动人,稻田残余的水流入秋天的池塘。

注释:

  • 琼枝:指美丽的树枝,多用于形容美丽的景色。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天的开始,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 黄花:指秋天盛开的黄花,象征丰收的季节。
  • 楼中:指楼阁之中,暗含诗人所处的环境。
  • 稻畦:指稻田,稻田中残留的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秋季景色的感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羊士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其诗作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秋季,诗人在远足或登高时对秋色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的“登高何处见琼枝”,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清新而遥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而后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秋季的特征,白露时节的清新与黄花的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最后一句则回归到楼阁中,展现出诗人对周围山水的欣赏,稻田的残水更是为秋天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唐代诗人那种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虽无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登高何处见琼枝: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在何处能见到美丽的琼枝,表现出对美景的向往。
    • 白露黄花自绕篱:描绘了秋季的特征,白露时节,黄花自然环绕着篱笆,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
    • 惟有楼中好山色:强调楼中景色的独特美丽,暗示诗人所处的环境优美。
    • 稻畦残水入秋池:最后一句通过描绘稻田的残水流入秋天的池塘,增添了秋季的气息,体现出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琼枝”象征美好的事物。
    • 对仗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更为和谐。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秋季自然景色的欣赏,传达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情感,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琼枝:象征美好、理想的事物。
  • 白露:秋季的象征,代表着季节的变换。
  • 黄花:丰收、温暖的象征,给人以希望。
  • 楼中山色:代表着诗人所处环境的优美。
  • 稻畦残水:象征着秋季的宁静与丰收的余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登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向往
    • C. 无聊
    • D. 疲惫
  2. “白露黄花自绕篱”中“自”字的作用是什么?

    • A. 表示主动
    • B. 表示自然状态
    • C. 表示被动
    • D. 表示强调
  3. 诗中提到的“琼枝”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悲伤
    • C. 失落
    •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比较羊士谔的《寄裴校书》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李白的作品更具孤独感,而羊士谔则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秋季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晴江观鸭 青山 评诗 偶述 南湖静寄 木犀 木犀 妙峰亭晚望 觅句 鹭鸶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扫涤 快枪 寒晓 包含埋的词语有哪些 付之一炬 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毂击肩摩 切鈇之疑 包含糗的词语有哪些 口字旁的字 一口吸尽西江水 風字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匸字旁的字 門字旁的字 一技之微 狗开头的成语 盈千累万 象齿焚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