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0:10
次韵答马中玉三首
仁气已蒸全楚尽,同云欲合暮江前。
争春梅柳无三月,对雪樽罍属二天。
全诗翻译:仁慈的气息已经蒸发,使整个楚地都变得荒凉;像这云彩一样,想要与暮色中的江水交融。春天的梅花和柳树争相开放,但如今却没有三月的景象;而在这雪天,我与酒樽相对,仿佛在属于两个天的世界中。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词人。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婉丽的风格著称,且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
这首诗是黄庭坚应马中玉之邀所作,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北宋时期,社会动荡,黄庭坚的诗作常常蕴含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现实境遇的无奈。开头的“仁气已蒸全楚尽”,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似乎已经消散,整个楚地变得荒凉,展现出一种对失去的惋惜。接下来的“同云欲合暮江前”,则把春天的意象与暮色的宁静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失落感。
“争春梅柳无三月”一句,描绘了梅花和柳树争相开放的场景,却因季节的变化而显得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焦虑。最后一句“对雪樽罍属二天”则拉回到现实,诗人与酒樽相对,似乎在用酒来解忧,而“二天”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境地,仿佛被困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现实的冷酷,情感深邃,构思独特。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感,展现了人生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诗中提到的“仁气”指的是什么?
“争春梅柳无三月”中,“三月”象征什么?
诗人面对现实的态度是:
与李白的诗作相比,黄庭坚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与自然的对比,而李白则更多展现豪放的个性与壮阔的景象。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均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