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5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7:23
《次韵孔四著作早行》
作者:黄庭坚
弃置锄犁就车马,从来计出古人下。
尘埃好在三尺桐,不疑万世期子野。
明经使者著书郎,风雨乘馹忘夙夜。
回车过门问无恙,何意深巷勤长者。
圣师之後盖多贤,领略世故有余暇。
白面长身虽不见,好古发愤尚类也。
自然身如警露鹤,每先鸣鸡整初驾。
北行河决所至郡,肃肃王命哀鳏寡。
力排滹沱避城郭,深泽疲民且田舍。
贾生三策藏胸中,羿矢百中不虚舍。
行归定拜关内侯,但赐黄金恐非价。
放下锄头和犁具,驾上车马出发,
我的谋划从古人那里得来。
尘埃遮不住三尺的桐木书桌,
我不怀疑万世长久的期望。
明经的使者和著书的郎君,
在风雨中行驶,不知昼夜。
回车经过门口询问安好的消息,
为何深巷中勤劳的长者如此忙碌?
圣师之后的人多是贤者,
对世俗的见识则有余暇。
虽然白面长身如同不见,
好古之人发愤学习却是相似的。
自然身如警觉的露鹤,
每次鸣叫时正值鸡鸣之际。
北行河水决口至各个郡,
肃穆的王命哀悼孤寡。
力排滹沱避开城郭,
深泽中的百姓已疲于耕作。
贾生的三策藏于心中,
羿射的百发百中绝不虚设。
行归后定要拜见关内侯,
但赐予的黄金恐怕不是价值所在。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融情入景,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本诗是黄庭坚在早行途中,受到孔四的著作启发而作。诗中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贤士的敬意,同时展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早行的情景,表现了对古人智慧的继承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开头两句,诗人放下锄犁,选择车马出行,暗示着对传统农业生活的超越与对更广阔世界的探索。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尊重,认为尘埃无法遮蔽学问的光辉。诗中提到明经使者和著书郎,二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现实,提及到王命哀悼鳏寡、百姓劳作的艰辛,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这种关怀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黄庭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对古代文化的追慕,又有对现实的反思,情感真挚,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体现了黄庭坚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黄庭坚的《次韵孔四著作早行》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传统农业的怀念
B. 对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C.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D. 对个人成就的炫耀
诗中提到的“明经使者”是指什么?
A. 农民
B. 读书人
C. 官员
D. 商人
“自然身如警露鹤”中的“警露鹤”比喻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学问的深邃
C. 警觉与清醒
D. 社会的复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李白的诗歌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黄庭坚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情和对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