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望蓟门

《望蓟门》

时间: 2025-04-26 06:37:44

诗句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7:44

原文展示

望蓟门
作者:祖咏 〔唐代〕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白话文翻译

在燕台远望,心中不禁惊慌,
笳声和鼓声喧闹,汉军的营地在前。
万里寒光照耀下,像是积雪般的光辉,
三边的曙色映照着高高的旌旗。
沙场的烽火侵染了胡人月亮的影子,
海边的云山环绕着蓟城。
我虽年少时不是投笔入仕之人,
但如今仍想凭功请缨归朝。

注释

  1. 燕台:今北京地区,古代边塞重镇。
  2. 笳鼓:古代乐器,常用于军队的号令和士气激励。
  3.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
  4. 万里寒光:形容寒冷的光芒,暗指北方的严寒。
  5. 三边:古代指边疆地区,通常指北方和西北的边境。
  6. 烽火:指战争的信号,烽火台用来传递战事消息。
  7. 请长缨:比喻请求升官,长缨指长长的缨带,象征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祖咏,唐代诗人,以边塞诗闻名,诗风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边疆风光和士兵的豪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事频繁之际,诗人身处燕台,目睹战事的紧张与士兵的壮志,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望蓟门》是一首描绘边疆战事的诗作,通过对燕台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军事征途的渴望。诗的开头“燕台一望客心惊”,以“心惊”二字直接传达出诗人对战事的惊慌和紧张。接着“笳鼓喧喧汉将营”,笳声和鼓声的喧闹感,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战事的迫切和紧张。

在意象上,诗中“万里寒光生积雪”展现了北方的严寒与辽阔,给人以冷峻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三边曙色动危旌”,描绘出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坚守,曙色暗示着希望与光明,尽管身处战火之中,士兵依然坚定。

最后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达了诗人虽非官员,但心中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的奉献心志。这种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豪情与壮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台一望客心惊:远望燕台,心中惊慌,暗示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2. 笳鼓喧喧汉将营:战场的笳声和鼓声,显示了战争的紧迫感。
  3. 万里寒光生积雪:描绘出北方的寒冷,象征战争的严酷。
  4. 三边曙色动危旌:边疆的晨曦映照着战旗,象征着希望与勇气。
  5. 沙场烽火侵胡月:战争的烽火蚕食夜空中的月亮,暗示战争的残酷。
  6. 海畔云山拥蓟城:描绘了蓟城的壮丽和其周围的云山,显示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7. 少小虽非投笔吏:表达自己年轻时未曾入仕,却渴望施展才华。
  8. 论功还欲请长缨:希望凭借功劳获得官职和荣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万里寒光生积雪”比喻战争的残酷。
  • 对仗:如“海畔云山”和“沙场烽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动”、“侵”等动词,强调战争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国家、边疆局势的忧虑和对功名的渴望,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士人对家国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1. 燕台:象征着边塞的险恶与战事的频繁。
  2. 笳鼓:代表战争的号角,士兵的士气。
  3. 寒光:象征着冰冷的战场和残酷的战争。
  4. 曙色:象征希望和勇气。
  5. 烽火:战争的信号,传递着紧迫感。
  6. 长缨:象征官职与成就,展现入仕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台”指的是哪个地点?

    • A. 长安
    • B. 北京
    • C. 洛阳
    • D. 成都
  2. 诗中提到的“笳鼓”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吹奏音乐
    • B. 军事号令
    • C. 节庆庆祝
    • D. 传递消息
  3. 诗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官职的厌倦
    • B. 对功名的渴望
    • C. 对乡土的留恋
    • D. 对名利的淡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出塞》-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祖咏的《望蓟门》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前者更多地渗透了对时局的忧虑,而后者则是对边疆战事的直接描绘。两者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荣誉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研究相关期刊与论文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贺新凉 贺新凉 其二 己亥腊日秣陵别秦伯虞同年 贺新凉 其一 题徐积余太守所藏渊雅夫妇合璧书前后赤壁赋,用易硕甫观察原调 贺新凉 壬子岁寄家弟用韵 贺新凉 寄李武曾用朱锡鬯韵 贺新凉 再赠柳敬亭 贺新凉 雁声 贺新凉 其二 送周雪客南归 贺新凉 其一 送周雪客南归 贺新凉 地震后喜濂至都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字旁的字 饮泉清节 清典 包含顿的成语 行字旁的字 耳字旁的字 枉道事人 相蒸 穷光蛋 腿码 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黽字旁的字 包含鹑的词语有哪些 搽旦 一息千里 竹字头的字 税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毡毳 适性任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